中职学校文化课的课程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素芳
【摘要】透过中职学校学生目前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低的尴尬局面,分析其主要原因:学校片面强调就业率,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文化课的教育,没有真正实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对文化课的教育模式、结构进行改革,采用分模块、分层次教学,以等级代替分数制,将能力测试量化、亮化,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文化课;课程评价;分模块;等级
一、中专生高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矛盾状况分析
大家应该注意了现代社会企业用人方面的一个现象:一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中专生、中技生却异军突起,在就业大军中一路向前,就业形势相对乐观。有报道说,温州职业介绍市场出现了十万元年薪求一高级模具技师的招聘信息,其年薪高过一般硕士毕业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专或技校毕业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为企业的普工是技术比较单一和相对简单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培训一般人都能胜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艺设备必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向着自动化、高精尖发展。比如:原来企业使用的机械手动车床,而现在全是自动化数控车床。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原来由师傅传帮带徒弟的培训出来的工人,而是一批有素质、懂科学的技工类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这就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文化课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否则,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中职学生和农村手艺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样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加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注重专业技能课,而浅化甚至弱化了文化课、理论课。文化课课时压缩、课程减少、不受重视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教师教着困难,学生听着无趣的现象。所以要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把目光放长远,走出一条长短结合的路子。
二、改进中职院校文化课课程评价重要性
就个人观点,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进行文化课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但是,目前的职业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并没有一套完整而又可操作的文化课考核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许多老师不知道学生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课、英语课该如何教,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因人而定等情况。这些情况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进而影响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大多学校对文化课考核评价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笔答试卷、记背应试,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有些职业学校认为学校的流生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因此,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取得合格的成绩,考前教师进行有范围、有重点的辅导,甚至把试卷中的内容变着法的暗示学生。阅卷时还要用弹性评分“处理”试卷。如此做来,大部分学生是“过关”了,但却造成考试与社会需要相脱离、考试与学习相脱节、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的教育教学如果不明确教学目标,不完善考核方法,最终将制约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老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让文化课的教育教学在中职学校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因此,必须尽快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职业学校文化课满足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发展的需要。
三、提倡分模块、分层级教学,以等级代替分数制,将能力测试量化、亮化
为了顺应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一原则,必须改变传统课程评价方式。要实现中职培养目标,单纯用试卷考试是不能完成的。必须通过文化课的教育教学使中职学生掌握明确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考思维能力。在笔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笔试,笔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计偏题、怪题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的职教专家在充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创新地推出了一个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分模块、分层次教学,以等级代替分数制,将能力测试量化、亮化。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宽基础”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的全面性。为了坚持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符合职业院校对技能的要求,很多专业语文的课程设置的观念屡被提出,结果造成语文学科文化素养的断层甚至丧失。
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各主体自身的价值。不同的文化课科目该怎样进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以语文课为例: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大纲”提出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细分为“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阅读水平”、“写作能力”、“古汉语知识”五个模块。将这五个模块中的知识、能力从易(易到小学毕业以上的水平)到难(难到高中毕业以下的水平)量化为若干等级。
在总结测评时,每一模块成绩量化、亮化,既能凸显学生的特长,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例如,口语表达能力强,古汉语知识丰富的人可以做导游,写作能力强的人可以做文秘。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形成性过程中达到全面提升的终结性目标。既是形成性评价,也是终结性评价。学生能通过考试发现语文能力“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自信心、自尊心等因素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参加若干模块的考试,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等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目标冲刺,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教师钻研能力,强化教师责任心,明确奖励机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挑选具有不同语文能力的人。这样既能保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又能满足不同专业选拔人才的不同要求。
中职学校文化课课程评价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