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颖

  【摘要】 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很多地方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乡村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深层次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日益希望逃离城市,享受大自然,乡村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2007年是“中国和谐城乡游”旅游主题年,国家也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将蓬勃而有序地发展。
  一、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品雷同,结构单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数是观光游览型,与传统的观光游相比,仅仅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旅游的形式是相同的。由于大多数农户视野有限,缺乏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相关知识,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只是简单的模仿,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各地都是农家乐的形式,缺少特殊的吸引物,影响了游客的重游率。产品结构单一使得产品价格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农家乐”每人每天的消费价格仅为十几元。大多数企业利润很低,企业缺乏再投资的资金,又影响了产品档次的提高。
  2.人才匮乏,管理混乱。我国的乡村旅游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在资源开发、营销、服务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划。针对乡村旅游的专门人才较少,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村干部充当管理者,村民担任服务人员。这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从农业转向旅游业,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能力低,服务意识也比较差。大多数服务人员文化层次较低、旅游知识少,整体素质偏低,在旅游实际操作中影响到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抑制了旅游效益的提高。人才的匮乏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足,整个乡村旅游的层次也难以得到提高。
  3.缺乏文化内涵。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大多集中在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了对民族文化和风土民情的深层次开发。在对成都近郊乡村旅游调查中发现,62%的人员在乡村旅游时的消遣方式都只是棋牌娱乐,35%的人是聊天、散步,只有3%的人是垂钓。旅游者并不是喜欢棋牌娱乐活动,而是因为缺乏知识性、有文化内涵的吸引物。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仅仅局限于果园采摘、出海捕鱼等等这些农事活动,没有对民俗文化比如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深入挖掘。各地的乡村旅游项目千篇一律,不考虑市场需求,也不分析自身的条件,在形式上生搬硬套,缺乏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满足不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乡村旅游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粗放经营的阶段。
  4.盲目建设人造景观。很多项目在没有详细的规划论证之前就上马,开发过程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大量设施的建设使得农家味道越来越淡,有些地方娱乐场所和休闲设施与市区没有多大区别,与乡村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人造景观的盲目建设忽视了对乡村环境和古村落的保护,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1.乡村性的原则。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乡村性也是界定乡村旅游产品的根本标志。乡村旅游应开发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产品,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
  2.利益均衡分配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会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外来投资商、当地居民、环境保护,处理好利益分配的关系才能保证乡村旅游有序的发展。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尤其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利益,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也就违背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旅游的开发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而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尤其是传统文化一旦破坏是不可再生的。要通过各种努力对自然的与人文的旅游资源进行双重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将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的水平。但也必须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一致。
  4.社区居民参与的原则。在1997年6月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中,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将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既保证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又能使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乡村的民风。
  首先社区居民参与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当地居民脱贫致富。通过对参与居民的培训使得居民的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都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拓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社区居民参与使得旅游者直接和当地的居民接触,为旅游者提供了感触较深的体验经历。旅游者参与居民的活动,深入了解乡土民情,双方通过接触增进了友谊。同时,社区居民也能更好的了解到旅游者的需求。再次社区居民参与增强居民的保护古村落、古文物古迹的意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从中得到了收益,他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古村落、古文物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居民会自觉地保护文物古迹。
  三、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策略
  1.以体验为基础的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典型特征是:旅游者从体验乡土生活与感受乡村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这种体验过程,既有利于弘扬乡村的地域文化,又能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求,获得较高层次的享受。首先体验旅游要满足旅游者的感官需求,在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的六大要素上体验到乡村旅游的特色。其次传统文化是乡村体验旅游的基础。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并不是在于吃住行等的浅层次的体验,更多的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乡村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可以成为体验的对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强调古民居、节庆文化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提高旅游者参与性方面多下功夫。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魅力,既能避免产品的结构单一,也能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资源从田园风光到农事活动,再到乡村生活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文化观光型模式、文化体验型模式、文化综合型模式。观光型模式即观赏田野风光、民俗风情的文化表演,这一类属于低层次的开发类型。体验型模式即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参加家庭生活、民俗表演等,参与性高。综合型模式及观光和体验为一体,满足不同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应充分挖掘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民风民俗,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民族资源的创新开发,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体现到旅游活动中。
  3.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黄山市为例,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该市引导农民依托当地的徽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该市成立了跨省区域间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全市涌现出许多像西递、宏村这样以文化和生态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典型代表。2005年,该市有近16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收入超万元。另外,乔家大院把晋商文化作为品牌推向社会,并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优势,2007年乔家大院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十强景区”。乡村旅游品牌必须突出特色,根据目标市场乡村旅游者的需要和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避免了产品的雷同,使消费者能选择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2]徐茜.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49~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