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赵凤 黄 彬
【摘要】 互联网把虚拟世界引入了真实世界,它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对人类尤其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互练网时代条件下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和应对新的挑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成为重要议题,结合自身多年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对这一议题做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毋庸质疑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彰显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和人类之间系上了前所未有的纽带,人类之所以认识并选择互联网是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同样,正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和融入,互联网也迈着跨越式的步伐发展和前进。作为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也难以避免的该人们的心理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上充斥的各色意识形态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方向上出现迷失。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间因社会制度和历史进程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一定距离。互联网的出现冲破了以往地域封闭性的枷锁,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现实意义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这些不同的各种意识形态间的影响、冲撞和斗争无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在我国范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冲击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引起足够的警示。
其次,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心理处于迷惘状态。信息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从前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形态的交流受制于地理条件,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相对十分有限。世界性信息渠道的畅通,文化交流势如破竹,互联网自身作为舶来品,也渗透着与本民族大相庭径的异域文化,焦点显现在语言和文字层面上,正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入在进而显现的多元化价值观、人生观面前人们开始呈现迷惘的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再次,人们的健康身心受到不良信息泛滥的侵害。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集聚地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充斥形形色色的信息,有的是人们无意识的接触到不良信息的,也有的是出于冲动刻意寻求,例如迷信、反动、黄色、暴力信息使得人们在没有较高辨别力和约束力前提下,面临着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心理遭受较大考验和冲击。
最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易滋生对网络的沉湎乃至是网络犯罪。互联网空间里不断更新的信息和新鲜事物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被深深的吸引,引起过度上网形成我们常说的“网瘾”、“网痴”,这是一种归因于对网络长期沉溺的病态反映。这对人们的健康身心有严重危害,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其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彻底摆脱现实的约束,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为网络诈骗、偷窃行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进步条件下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教育条件。与此同时,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一轮较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依托于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延伸,加速了信息的时效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广阔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狂潮里源源不断地获取新近的信息资源。高校大学生更为主观能动地接受愈发有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知识和观念。互联网教学的引入,也给整体上使得教育成本得以降低、教育得以进一步普及进而获得社会效益综合性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
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向人们释放它的高科技带来的魅力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信息渠道日益广泛,信息的流通性、时效性、可获得大大增强,同时信息的虚假性、负面性也愈发显现,使得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感到迷茫,无法有效地辨别信息,引发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面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取向,根本不知道何去何从,即便以往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可能发生背离进而导致畸形发展。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把网络作为逃避于现实的真空地带,麻醉自己的思想意识,久而久之,游离出现实社会,躲避人际交往,自我封闭内心世界,甚至导致社会责任、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迷失和空缺,最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首先,积极依托于互联网络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避免各种消极意识形态和各类错误思潮的冲击。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声像形式传递和交流思想政治信息,例如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的双向化,打破传统灌输式传授方式,而拓展为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以便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教授成果的有效性。也可积极开发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设立一些相关的网站,融入社会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其次,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也给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自已要深刻把握理论的科学性,政治方向的正确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教学这一新生事物,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突破。并借助于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驾驭网络科学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为我所用。
再次,在网络相关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建设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网络道德,搜寻并吸收网络中真、善、美的内容和知识,杜绝和回避黄色、迷信和反动、暴力信息,在心理上给予正确的沟通和指导,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性依赖和沉溺,以免学生的健康身心遭遇危害。
参考文献
[1]刘筠.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2]万美容,郭改玲,晏清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3]罗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报.2004(4)
[4]张明志.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探索. 2003(3)
[5]史周宾.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6]李本成.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8)
[7]叶灯洲.试论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8]田祖清.论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9]许婕.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