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环经济运行机理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正旺

  【摘要】 李赶顺、王文中(2008)把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归结为生态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变迁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产业价值理论等六个方面。崔兆杰、张凯(2008)认为,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可以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他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学、市场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及其它等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态学;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一、基于生态学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指出,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从内容上讲,循环经济应该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上,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和生态平衡理论。尤飞(2003)提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梁山、赵金龙、葛文光(2002)认为,生态经济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深入和战略的实现过程中可提供八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2.生态工业理论与循环经济。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2005)认为,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的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Allen.B.R(翁瑞译,2005)提出产业生态部门,特别是企业应该被看做是减轻环境影响的主力军。邓南圣等(2005)提到,循环经济产业主体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苏伦・埃尔克曼(徐兴元译,1999)指出,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部分越复杂,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
  3.商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认为,商业生态学是在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运行机理进行的探讨,其主要从循环经济的作用、构建重点和实现手段进行。
  4.自然资本理论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指出,从社会和自然再生产过程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维持自然资本的不断再生和发展,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保持协调。因此,自然资本理论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赵斌(2006)指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斯泰因・达勒与莱斯特・R・布朗(2001)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李云燕(2007)谈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运行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并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从运行机制上讲,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协同性。韦前、荆艳芳(2005)提出,尽管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最能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一种经济形式,但它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对资源循环型流动、对环境污染问题、对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等,却是“失灵”的或是有缺陷的。张小兰(2005)认为虽然循环经济是在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孟宪忠(2001)提到,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反映了一种越是生态环保越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理论上的提升。
  2.外部性理论与循环经济。李云燕(2006)指出,循环经济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来考虑,以资源利用减量化和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并通过废物再使用、再循环加以强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和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减弱甚至消除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刘华、杜金梅(2004)提到,循环经济为社会创造的外部经济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处理、知识与技术的流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3.资源定价理论与循环经济。诸大建(2003)提到,日趋衰减的自然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要素。牛桂敏(2004)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或多重产权。马中(2005)指出,循环经济的市场实现,就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实施。黄英娜、张天柱、颜辉武(2004)从传统经济学研究生产活动的角度出发,将函数中的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看作内生变量,将自然资源投入R和技术水平A看作外生变量,这恰恰体现了人们以往只重视人类经济系统,忽略支持人类经济系统运行的生态系统的传统经济学思维。
  4.公共产品理论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提到,资源与环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不可分性,存在着“搭便车”和过度使用的现象,在构建循环经济上,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甚至提供具有很强公共性的循环经济设施、技术、平台的建设。
  5.代际分配理论与循环经济。罗杰・拍曼等(侯元兆译,2004)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配置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采用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计算,经济分析中普遍采用的代际社会福利函数形式。高辉清(2008)提到,循环经济理论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环境资源产权的主体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资源与环境代际产权是对于涉及人类整体利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界定的一种制度安排。
  6.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朱红伟等(2005)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失灵”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制度安排上“缺位”。张小兰(2005)把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看成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马中(2005)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它的创新之处有不同层面:一是理念创新,二是理论创新,三是技术创新,四是制度创新。李云燕(2006)政府的作用归结为恰当的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设定的资源限量与生态环境阈值的限制,而市场的力量在于如何在这种限制下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基于政府干预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循环经济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刘学敏等(2004)将解决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归纳为三种:一是征课税金或罚款;二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三是通过界定环境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李云燕(2008)将第三种机制即社会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其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既可以依靠市场机制,也可以依靠政府干预,但这两种机制都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社会机制是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补充、完善和监督。
  2.循环经济的公共产品性质与政府干预。斯蒂格利茨(1 980)指出,“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这似乎已没有什么疑问”。萨穆尔森(1996)认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0)提出,“政府生产公共产品较为有利,是因为政府能够定出税或费来支付其成本”。 赫利尔・E・戴利(马杰、钟斌、朱又红译,2001)认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市场不能促使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公地的悲剧”与“搭便车”现象。汤姆・泰坦伯格(2003)认为,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环境资源中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出来,即使那些没有为它付钱的人也很难被排除在享受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之外。

  3.效益理论与政府干预。罗杰・皮特门(1999)将循环经济的效益目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的整体考量。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效率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促使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应该进行政府干预。但在谈及政府干预的时候,该理论认为,现实中的政府是由欲望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集合,它也具有“经济人”的特征。
  四、基于其它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基于变迁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最活跃因素,技术变迁(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取决于技术变迁(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同时,制度变迁又通过促进或阻碍技术创新而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2.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刘秉龙、张鹏飞(2006)指出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体现了分工的特点。循环经济要求采用新的技术范式。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横向技术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体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李赶顺、王文中(2008)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把环境由一个外部性因素、制约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促进因素,纳入经济运行机制本身的研究视野。
  3.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任肖嫦(2 006)从产业价值链理论角度指出,循环经济的运行应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价值链重构的思路应以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二是进行跨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李赶顺、王文中(2008)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提出循环经济应对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技术开发环节、售后服务环节以及物流环节等提出综合效益的要求。
  4.基于社会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崔兆杰、张凯 (2 008)认为,循环经济将循环利用的理念引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提高了公众的思想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广泛参与是发展新型环境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5.基于系统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崔兆杰、张凯(2008)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循环经济系统涉及经济、循环经济和系统三个概念,它的定义具有经济的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具有系统的特性。张凯(2004)从稳定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循环经济的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产业多样化、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完备性以及系统的协调性都对循环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即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2]刘佐.《中国税制概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郭守杰.《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