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2002~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17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及CT资料,旨在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中,男8例,女9例;年龄22~68岁,平均51.6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主要临床症状:脓血涕伴腐臭味,其中脓血涕伴鼻塞13例,头晕、头痛8例。体检:中鼻道脓性分泌物9例,中鼻甲黏膜糜烂、慢性充血5例。6例术中见灰白色豆渣样物质。17例手术后病理检查均找到霉菌菌丝或孢子。
1.2 CT扫描 采用Picker UltraZ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120 kV,150 mA。常规采用5 mm层厚及层距连续冠状位扫描,扫描线与内眦线垂直,扫描范围从额窦至蝶窦后缘;使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病变位置、形态、范围、骨质及周围结构情况。
2 结果
2.1 CT结果
2.1.1 病变部位 13例仅累及一侧上颌窦,1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2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同侧筛窦及同侧鼻腔,1例累及双侧上颌窦。
2.1.2 窦腔密度 病变窦腔密度普遍不均匀增高12例;病变上颌窦部分窦腔密度增高4例;黏膜不规则增厚1例。病变密度高于软组织,CT值50~75 HU,其中3例密度增高区内有残存气体;病变内有沙粒样钙化10例,小斑片状钙化5例,CT值85~150 HU。
2.1.3 窦腔形态及窦壁改变 7例窦壁增生、硬化致窦腔相对缩小。5例窦壁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界清晰,为局限性骨质缺损、消失,无虫蚀样改变及残存骨片。5例上颌窦口扩大。
2.2 手术结果 病变都腔内主要为干酪样、陶土样及豆渣样物,其中4例有小颗粒状坚硬物,7例见团块状物(霉菌球),呈黑色、褐色及淡绿色。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增厚,其中5例呈息肉样增厚。
2.3 病理结果 病理检查示褐色干痂或紫红、暗红、灰白色软组织块,光镜下可见到被覆假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的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巴细胞褐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在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霉菌菌丝、孢子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它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并能准确估计病变范围和程度;手术是治疗霉菌性副鼻窦炎主要方法,术前的正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极其重要[2]。
3.1 临床分型 霉菌性副鼻窦炎一般分为三型:肉芽肿型、急性爆发型及慢性浸润型。肉芽肿型以形成霉菌球为特征,无骨质破坏及向周围结构侵犯;急性爆发型主要发生于免疫缺陷的患者,以血管侵袭及组织坏死为特征;慢性浸润型以慢性炎症、黏膜出血坏死及向周围侵犯为主要表现。国内临床上根据有无骨质破坏及向周围组织侵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前者起病急,病菌侵害广泛,后者病变局限;病变以非侵袭性多见[3]。
3.2 病理改变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病理改变包括黏膜及黏膜外病变。黏膜病变取决于霉菌的感染性,主要为水肿、出血坏死、血管栓塞,进而引起窦壁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黏膜外病变取决于霉菌的腐物寄生性,主要是形成霉菌球,成分为菌丝、孢子、坏死组织及钙、磷、含钙血红素沉积物[4]。
3.3 CT表现及鉴别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典型CT表现为: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主要累及上颌窦,可同时累及筛窦及鼻腔[5];受累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本组占88%与文献报道一致[6];病灶内可见团块状、线样更高密度影或气泡影;窦壁骨质常有吸收或破坏,更高密度影可由钙化、霉菌球内重金属盐的沉积及黏膜出血坏死含铁血红素沉着所致。这是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鉴别诊断:①化脓性鼻窦炎双侧多见,有中鼻道先天变异、鼻道息肉等诱因,CT值一般<40 HU,并可有液气平面,钙化很少见,其窦壁改变多为增长、硬化。②恶性肿瘤:病变多为广泛性浸润生长,窦腔骨壁广泛破坏,肿块常通过骨质缺损处突出轮廓以外,早期向都外侵犯与周围结构不清,而霉菌性副鼻窦炎软组织影较局限,也可呈浸润改变,CT显示为环状或充满窦腔的均匀致密影,但窦腔无明显扩大,窦腔周围脂肪间隙清晰,窦壁侵蚀以上颌窦内侧壁为主;这是二者鉴别的关键。另外,临床上,霉菌性鼻窦炎有脓血涕伴腐臭的特点[7]。
总之,病变窦腔密度均匀增高内伴沙粒样、斑片状更高密度影是霉菌性副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据此征象85%~90%以上的病例经CT检查可以确诊[6]。少数无典型CT表现的病例诊断须结合临床。有下列表现的要考虑本病可能[3]:①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副鼻窦炎;②不明原因的血涕;③涕中有痂皮及块状物;④鼻腔、鼻窦检查发现肿块或结石。必要时做病例、化验检查以帮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树文,孙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与临床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10:778.
[2] 王正敏,陆书昌.现代实用耳鼻喉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43 747.
[3]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6 1108.
[4] 陈昆涛,骆科进,韩红.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6(3):247 248.
[5]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6 327.
[6] 余迅,张追阳.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诊断价值.江苏医药,2007,3(1):99.
[7] 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等.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病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7):645 6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7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