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长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长兴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的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化、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的进程。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思维的火花。
  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时,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斯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我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我就换了一种方法,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这样教学既引导学生探究了文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又让学生联想到了自身幸福的生活,发掘了文章的内涵,自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2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比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我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我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进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异性,即思考问题要多元化,不要“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美国实业家罗吉尔・冯・奥赫曾在《创造学思想录》中说,“寻找新思想、新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得到大量的想法,绝不要在刚刚找到第一种正确方案时就止步,要继续寻找其他的答案。没有什么比你只有一种答案更危险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
  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就这样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探究问题的答案,既训练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又点燃了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4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才能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我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同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在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这些问题的提出真的让教师很吃惊。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还给学生发问的空间,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5 巧用媒体开拓学生创新的视野
  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书本静的直观,给学生一种动态的连贯认识,促使学生产生一处敏感的心灵,从而把握特定的思维瞬间获取创造的火花。解放学生的嘴和眼,使其看到传统课堂看不到的,说其心中最想诉说的。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舒展活泼自由的心智,激起学生的惊奇疑问,激发灵感,从而活跃其思维获取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望海潮》一课教学时,我特意下载了一些实景,通过网页的浏览,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眼前:绿柳含烟,画桥流水,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垂钓的老翁,采莲的少女……令人如在画中游。总之,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都一一呈现学生眼前。据此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说话训练:如果你此该正漫步湖边,或是荡舟湖上,心中作何感想?请发挥想象说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
  
  6 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课堂情境
  萧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交流不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而且合作时学生间还会相互启发,能够活跃思维、集思广益,使认识升华得到新的认识。这一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学中,我常将全班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使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化、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收稿日期:2008-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