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不恰当提问方式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莲英 吴圣潘

  提问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恰当地提问,往往很多教师整个课堂都充满着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学生建构不了知识,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技巧上更具有启发性和有效性,能够用启发性的问题主宰课堂,能够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高问题提问的有效性呢?
  教师要高度注意自己现在的提问方式,注意思考平时课堂教学中提问,思考教学中是否你的提问有误导、混淆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至少有5类问题能够误导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些问题不明确,带有混淆视听的信息。在教学中要避免提这类问题。
  下面就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恰当问题举例说明,仅供参考。
  
  1 查证式问题,即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只要查找工具书就知道的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教科书中有现成的答案,只要学生去查找即能得到答案,从知识分类角度来看,都是属于称述性知识,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倘若教学中反复出现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无非就是要学生去查书,然后读出来,意义不是很大。就象某些学校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上有问有答,学生回答都很正确,气氛很是热闹,实质上学生思考了吗?能获得什么?既然学生都知道了,是否还有教学的可能。因此,教学中应该少提或者不提这类低思维的问题。例如下表:
  
  2 封闭式问题,即能以“是”,“否”,“我知道”或者“我能”等作答
  
  此类问题结构简单,思维量小,往往仅带有询问的语气,会误导学生只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教师提出此类问题本意是想从学生那得到更多原有认知水平的反馈,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教师从学生 “是”或者“不是” 的回答中得到很少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得不重新提问,因而这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无效问题。如
  ● “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是吗?”
  ● “光合作用过程很复杂,是吗?”
  ● “谁能记得基因的分离定律?”
  ● “谁能陈述达尔文进化论?”
  ● “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内,是吗?”
  ● “你能告诉我光合作用需要光吗?”
  ● ……
  
  3 带修辞色彩的问题,答案在问题中已经给出
  
  此类问题更是无效问题,答案就在问题中出现,往往教学中较少出现,一般都是由于教师不注意提问方式,太随意提问的时候出现。只要教师备课时,精心备“问”,这类问题就会在课堂中杜绝。如:
  ● “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在哪一年?”
  ● “谁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谁发现的?”
  ● “有2种嘧啶和2种嘌呤构成的DNA分子有几种碱基组成?”
  ● “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是观察什么?”
  ● “禽流感病毒是什么?”
  ● ……
  
  4 防御性问题,会导致学生辩护、抵抗和自我保护
  
  此类问题带有教师的指责,不平的语气,严重的带有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同时课堂上这类问题多了,会恶化课堂,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此类问题会以沉默,辩解,抵抗等来应对,甚至会表现出过激行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回避这种提问方式,尤其是有损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如:
  ● “你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
  ● “你为什么要做那样一件事情?”
  ● “你又乱讲了?”
  ● “你以为你光合作用都懂了,哪你来说说?”
  ● “不对,再考虑考虑?”
  ● ……
  
  5 认同性问题,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导向,目的是要学生认同某个观点或者答案
  
  这类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意地导向学生向提问者的方向思考。教师应该学会用启发性语言来提问,同时避免提问中加入个人情感,否则会阻碍学生更广,更多角度地思考。如:
  ● “这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吗?”
  ● “按我的思路来回答?”
  ● “按我的方式来做好吗?”
  ●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非常不容易,对吗?”
  ● “谁能说出植物的三个基本部分的名称?根、茎、叶对吗?”
  ● ……
  
  6 咨询性问题
  
  此类问题来自教师的不良习惯用语,是教师教育观念未转变,应试教育观下的产物。教师要改变少提此类问题,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如:
  ● “大家都懂了吗?”
  ● “同学们,清楚了吧?”
  ● “没有问题吧?”
  ● “这不难吧?”
  ● ……
  以上仅仅是课堂不恰当提问的部分归纳,还有如问题指向不明确,太笼统等,教师应多关注自己的提问方式,多反思提问语言,多发展提问技巧,努力成为善提问,善诱导,巧设疑的专业教师。上述仅是本人粗浅看法,欢迎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07-1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