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文献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洪艳

  摘要: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理论研究热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同样是会计学界的关注点。研究表明,充分、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逆向选择及限制道德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对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一)国外研究由于公司治理研究复杂性,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Fama Jensen,1983;林毅夫,1995;Shleifer and Vishny,1997)。根据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1983)的论述,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早期的有关公司的文献,包括伯利和米恩斯(Bed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论述,主要地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一致。林毅夫等(1995)则指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安排。他们认为通常人们所关注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指的是公司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结构。对公司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现的间接控制或外部治理。因而他们是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界定公司治理,同时内外两个角度的中心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与绩效的监督与控制。而斯雷佛和维什尼(Shleiferand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借款人、国家、董事会、经理、工人等)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CochranandWartick,1988;布莱尔,1995;费方域,1996a;张维迎,1998a)。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9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莱尔(1995)则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的含义。狭义地说,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则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的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系列问题。
  
  (二)国内研究费方域(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一套制度安排,其给出公司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框架,对公司目标、总的原则、遇到情况时的决策方法、谁拥有剩余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等定下规则,用于代表和服务于出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主要内容是设计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机制。张维迎(1998)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一种解决股份公司内部各种代理问题的机制。它规定着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由此可知,第一种观点注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重点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第二种观点把股东放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同的位置上来探讨公司治理。笔者认为,资本的存在是公司建立与生存的首要前提,让资本、资源以公司的形式积聚运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而且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有独特的作用,如股东的监督作用对公司治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应首先对SiT,的利益给予特别关注,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确立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相对中心或相对主导地位,另外也应考虑到股东、债权人、董事会、管理层、国家法律、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关系,兼顾到各方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的内涵应是在保护好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与股东相互联系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会计信息质量内涵的界定
  
  (一)国外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是对经济组织利益冲突的一种回应。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与会计规范的产生如影相随,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推进的情形。国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很多,但以美国的会计学家和会计职业团体的成果更为突出。美国对财务会计信息特征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论会计原则》(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ASOAP)。其后,有1940年Paton和Littleton所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Theory,ASOBAT),1970年AIC-PA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Basic Concepts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APB StatementsNO.4)以及1973年Tmeblood Committee发表的《会计的目标》(The Objective of Accounting,Trueblood Report)等重要成果相继问世。这些都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和2003年SEC发表的《员工报告》则是FASB发布《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后两个最新的研究报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代表了新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是SEC的《员工报告2003》。2001年11月,安然事件等系列财务丑闻的集中爆发导致了2002年7月《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根据该法案第108条第4小节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进行了研究,发表了SEC《员工报告2003》。在梳理美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后,该报告提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在“目标导向准则制定的组成部分”中指出,准则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并非在会计信息应当相关、可靠和可比上达成一致,而是如何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该报告还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个目标既包括对交易要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也包括披露要清晰、透明。因此,这也构成了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美国也有大量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调查研究成果。典型的有:Morton(1974)主要就APB第4号所提出的首要目标――相关性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相关性与可理解性之间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于有用性而言二者均不可或缺。因此,不管会计信息对决策模型如何相关,财务披露可理解性的任何障碍都会降低APB第4号公告的效用目标。最早对FAS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则数Joyce等(1982),他们邀请APB和FASB的26名前成员就SFAS No.2进行评估,其研究重点是评估政策制定者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配适当措施的能力。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会计政策问题当中,这些富有经验的政策制定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意味着什么上存在较大分歧。不仅如此,他们在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上同样存在明显差异。由于Joyce等忽视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结构的重要性,而将所有的质量特征罗列在一起,让被调查者进行重要性排序,难免其结论会受到被调查者固有偏见的影响。Hudack和McAllister(1994)通过观察FASB第117号准则公告涉及首要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FASB并非总能一致地强调(牺牲)某一质量属性。但将准则分类之后,再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考察后发现,FASB在披露准则中倾向于更多地提及相关性。针对美国FASB《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列示的会计质量层次结构及不同决策用户集团各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必然存在差异的声明,Kennedy等(1995)同时对报表编制者、审计师和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了分析性层次结构程序问卷调查,结果证实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不同决策用户集团而呈现差异的结论。不仅如此,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层次,同一用户集团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差异。
  
  (二)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为中心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主的阶段。本文主要针对第二阶段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进行梳理。方红星(1994)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规范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论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欧盟“第4号令”、德国、日本的有关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他提出了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技术性等具体特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96年葛家澍教授在其主笔的《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公开、公正和平等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对财务会计实行规范的必要性和所依据的真实与公正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的”。因此,他尤其推崇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展开研究,并试图建立起“来自于财务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指导会计实务的一套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而且它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葛家澍教授对作为概念框架枢纽的会计信息特征也给予了充分关注。他从财务会计的目标出发,探讨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指出,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表的首要目标,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意味着: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有科学的程序作为运算标准。可靠性接近真实性,但要达到完全的真实和绝对的客观,事实上不可能,而且,可靠性还包含公允性,即不偏不倚。相关性则是与决策相关的属性。相关性是财务会计信息至关重要的质量。如果对决策无关或对决策不能有所帮助,这种信息也是无用的。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信息具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并保证及时提供”。此外,他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除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外还有可比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和效益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以及重要性等质量要求。此外,他还强调了充分披露的重要性。在分析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后,葛家澍教授认为,试图模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用“决策有用性”的思路来确立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未必恰当。原因在于,在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形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同样,企业的财务会计也不是以不知名的各类投资者为服务对象。
  葛家澍(1997)在论述其对基本会计准则总体框架的看法时提出,“信息质量特征”一词不如“一般原则”通俗易懂,建议用“一般原则”代替国外通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论及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取舍时,葛家澍认为,“可靠性应当最受报表编制者和准则制定机构关注”。而可靠性应包括可核实、如实反映、公允和充分披露待具体特征。“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葛家澍,1999),可靠性的全部内容应包括可核实、如实反映、公允和充分披露。此外,还提到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透明度等质量特性。葛家澍与刘峰(2003)在分析推理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构建。
  葛家澍与刘峰的观点与葛家澍(1996)的观点及主要质量属性的内涵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里可靠性作为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公允性的重要性被可靠性所替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图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这使其结论更为合理,并显示出相当的动态性特征。魏涛和陆正飞(2003)提出,应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他们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在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个人投资者专业判断能力较弱,外部保障机制比较乏力的现实情况下,整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并强调对中小投资者进行保护,进而以此为基础设计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以美国为甚。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成果。Bushman and Smith(2001)对2000年以前的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关系的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评述。Bushman and Smith(2001)从传统的代理视角出发,认为公司控制机制是使管理者行为符合股东利益的方式。控制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如管理者激励计划,董事会监督和内部劳动市场,和外部机制,如外部股东或债权人监督,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外部管理者劳动力市场和保护外部股东被公司内部人侵害的证券法法律。他们认为,财务会计信息是公司会计的产品,是经审计过后外部报告系统,是关于公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的数量化数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了公司控制机制的直接输入,且通过传递包括在股价中的信息提供了对公司控制机制的间接输入。在会计上的治理

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为财务会计系统缓和由于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减轻为确保投资机会实现而导致的稀缺人力和财力资本的大幅度波动而提供证据。Bushman and Smith发现,美国在研究公司治理过程中公开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角色时,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管理激励契约上,对管理者报酬的强调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开上市公司中报酬契约中的大面积应用,且运用股东――代理模型对可得到的业绩评价和最优报酬契约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和预测取得成功。
  美国有关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文献,特别是自“安然”事件发生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首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关注宏观环境中的治理角色等,研究主要是调查治理是否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率相关,总的来说证据是相互矛盾的。如Beasley(1996)和Dechow,Sloan和Sweeney(2000)发现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较高与会计舞弊发生率较低是相关的,但AgrawalandChad-ha(2003)没有发现证据支持这种猜测。Agrawal and Chadha(2003)进一步表明在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中有财务专家的公司中盈余重述的可能性较低。第二类研究关注治理的单方面与公司的更多常规财务报告实践之间的关系,如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如有证据表明非正常应计制和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之间负相关(Klein,2002)及有财务背景董事的出席和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Xie,Davidson andDadlt,2001).Felo,Krishnamurthyand SoHefi(2003)检验了两个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委员会的构成和规模)与AIMR分数(他们用它作为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代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审计委员的规模和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存在与AIMR分数之间正相关。第三类论文关注公司治理的特别方面与盈余的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Vafeas(2000)检验了盈余信息,用盈余一回报联系代替,是否随着服务于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比例及董事会规模而变化。他发现小规模董事会公司的盈余被市场参与者期望提供更多信息量,然而没发现有证据表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是相关的。Teoh and Wong(1993)发现证据表明被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高于那些被非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他们解释这种证据表明高质量审计人员与更可靠财务报告是相关的(就如投资者所期望的)。
  
  (二)国内研究国内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类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司治理与会计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分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关系。如石本仁(2002)认为,会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一方面,财务会计和审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为监督合约条款的实施,保障合约的有效运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潘琰和辛清泉(200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效率所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又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然后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治理结构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建议。林钟高和吴利娟(2004)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为公司治理提供重要信息的来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二类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路和方法。如:刘立国和杜莹(2003)选取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此外,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公司更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因此要解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从完善公司治理入手。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以盈余管理程度的反向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志,构建了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指数,采纳“泊松回归”分析方法,对公司治理的六个层面(包括股权集中度、高层管理当局薪酬、最终控制人性质、高层管理人员数量、高层管理当局持股比例、公司治理中的会议频次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经验研究。作者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越高、独立董事越多、监事会会议开得越多,其会计信息质量越好;领取报酬的董事越多、董事会会议开得越多却会导致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变差;国家控股的公司其会计信息较非国家控股的公司要好。此研究发现对于理解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提供了证据:股权集中并不一定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加强董事会的工作效率可能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独立董事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者还发现,涉及监事会方面的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治理中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建议应加强监事会机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前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可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外相关文献颇为丰富,这为深入研究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奠定了很好的思考背景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相关研究所用方法的多样同样为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已经提及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机理的研究有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行支持,而国内相关研究虽有深入的分析,但已有文献大多属于规范分析,或者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或者在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由于缺乏实证调查数据的支持,按照上述思路形成的观点难以取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编辑 刘 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