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集群效应的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模式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冰 蔡洋萍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困难,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商业性金融常因高风险而对中小企业敬而远之。近年我国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集群效应对现有的开发性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27―04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敏捷,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愿,能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提供就业、活跃市场、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和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湖南省看,截止2006年末,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总数接近115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实现增加值178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6.3%;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省非农产业从业人数的95%以上,市州级财政增收和居民增收90%以上来源于自中小企业。此外,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均来自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数量大,是一个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企业群体,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特别是融资问题。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应当说在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地区都存在,但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资源特别是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相对不足,而且金融服务体系发育也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又显得更加突出。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开发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单一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通常为银行),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无法办到的事情。世界银行(WBG)、亚洲开发银行(ADB)、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美国政府全民抵押协会(Ginnie Mae)、韩国产业银行(KDB)、巴西开发银行(BNDES)等等,都是国际知名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它们在本国或区域性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且呈现出金额小、笔数多、时间紧的特点,而银行信贷的经营环节(包括客户调查、资信评价、贷款发放、贷后监督)不能因此减少,这就导致银行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上升。据统计,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运作费约为总贷款额的0.3%~0.5%,而中小企业贷款的各种管理费用却高达2.5%~2.8%,因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失去热情。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是如此重要,因此,各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都以支持中小企业为重点。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信用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克服分支机构有限、管理半径短的困难,探索出一个能有效控制中小企业项目风险的贷款发放、管理及回收的融资模式。
  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国家开发银行,它近几年从一个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市场建设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开发性金融理论。即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一种金融形式。截至2006年末,我国开发银行已累计为7110户中小企业、8135户个体工商户、53039户农户提供了支持,贷款余额达人民币232亿元,累计创造了59万个就业机会,本息回收率连续13个季度保持100%。除对中小企业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外,开发银行还支持各类开发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增强开发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能力,间接引导商业性金融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截至2006年末,已累计发放支持开发性担保公司的软贷款93亿元人民币,支持了154家担保机构,预计可增加担保能力500亿元以上;累计向开发性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超过17.2亿元,直接和间接支持了12家开发性担保公司和近千家中小企业;并在全国289个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合作机制和相关平台、组织机构,共建设贷款平台337个,担保平台301个,信用促进会等群众组织210个。
  
  二、目前开发性融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开发银行把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优势与自己的融资优势相结合,探索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模式:
  
  (一)推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有关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开发银行正在努力推动全国“一体两翼”担保体系的建立。“一体”是指国家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分工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以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再担保服务对象;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社区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为再担保服务对象,并从事授信担保和直接担保业务。“两翼”是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直接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它们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可以依据国家规定和协议约定享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再担保服务和风险分担。
  开发性银行的目标是在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利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全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其实施步骤是:政府主导,财政出资启动,开发银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包括外资),市场化运作。即第一阶段先由政府财政出资,开发银行软贷款支持,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开发性担保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第二阶段在开发性担保公司经过一定时间运作,取得良好业绩后,再吸收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能力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第三阶段中小企业股份制信用担保公司经过运营,不断吸收社会资金入股,扩大担保能力,直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需要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开发银行推动全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绝不仅仅为开发银行贷款担保,而是要为所有的金融机构服务,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软贷款支持开发性担保机构
  为促进全国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立,

解决开发性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担保能力受限制的问题,开发银行推出了发放资本金性质的软贷款,支持各地政府成立开发性担保公司的新业务品种。具体操作模式是:开发银行向开发性担保公司的出资方(一般为拥有政府背景投资公司)发放软贷款用于其向开发性担保公司注资,政府每年给予开发性担保公司出资方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用于增强其还贷能力。这样,通过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解决开发性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实现银行融资支持和政府信用支持的最佳合作模式。自2003年以来,开发银行利用软贷款支持开发性担保公司,共累计向河南、吉林、北京、内蒙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24家开发性担保公司发放软贷款16.6亿元;并与现有开发性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担保业务和再担保业务,累计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再担保额达6.68亿元。通过以上两项业务,直接、间接地支持了31家开发性担保公司和608家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传统开发性金融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图1是传统开发性融资模式框架,从中可以看到,开发性担保机构在开发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在融资过程中,就现有的担保措施如抵押、第三人保证、担保机构担保、企业联保(三户以上)互助担保基金的融资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抵押。据美国SBA统计,有近23.7%的小企业在开业后两年内消失,有近52.7%的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因此,银行通常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不符合银行贷款风险防范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城市房产及其它资产又非常有限。
  2.第三人保证。关键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银行认可的第三人。
  3.开发性担保机构担保。一是开发性担保机构自身实力限制担保规模的问题,二是开发性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风险控制机制问题。
  4.企业联保。由于参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额及期限不一、承担风险较高,导致该模式在第一次开发中撮合难度大,而在第二轮开发中累积效应不明显,开发运作效率难以提高。
  
  三、基于集群效应的开发性融资模式
  
  (一)对传统开发性融资模式的创新――基于集群效应
  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因此,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较低,但是如果该企业是一个产业群中的成员,则它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了。
  产业集群(InduStry auster)也被称为产业簇群,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具有竞争或合作关系,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上下游关系或平行关系为纽带,围绕某类最终消费品的提供而形成的紧密的地区性分工协作群体网络。
  中小企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纯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企业灵活,依靠企业间的专业分化和分工协作,形成一种具有能在效率和适用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环境下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空间集群实现协作,这样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性的有机结合。随着集群优势的形成,企业间加强前、后向的垂直联系,形成类似于大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在成本、产品差异化和功能多样化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间水平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依赖于产业集群内企业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通过借鉴国际中小企业信贷的成功经验,为高效开拓业务同时有效控制风险,其目前普遍使用“1+N”模式。该模式的运作关键及具体构建思路为:
  第一步:找到“1+N”的N及其关系。N为愿意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企业;其关系为:企业间的专业分化和分工协作。
  第二步:构思“1+N”中的1。按开发银行提出的“两个注重”的开发性金融业务模式(即注重融资平台搭建和信用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从注重平台搭建和信用建设出发,构思“1+N”中的1。
  (1)平台搭建。搭建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基金平台,即“1+N”中的1。政府给予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设,如降低税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研究与开发补贴、风险补贴措施、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同时在集群建设的基础上,引导扶持集群中企业建立企业风险互助担保基金,并将该基金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使企业风险互助担保基金在银行与开发性担保机构之外再设一道防火墙,大大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同时对参与企业而言,其承担的风险亦已锁定(以其对担保基金平台出资金额为限),通过互助担保基金平台的构建,在集群中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2)信用建设。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系统中出现三次违约记录的企业都拒绝贷款,因此,可以借助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让一家违约造成平台中其他企业的征信系统压力,这样,形成平辈压力以推动企业信用的提升。
  第三步:围绕“1+N”中的1进行运行机制构建。从注重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出发,构建“1+N”中的1的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总体来说,通过合作,融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建设市场的合力,配合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培育,发扬融资民主,完善金融交易、合作机制,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目标,引导信贷资金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覆盖面。具体来说,将各种风险控制方式有效融于1的构建中:第一,互助担保基金与开发性担保机构结合。一是可扩大担保资金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两者具有互补性,通过发挥开发性担保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互助担保基金的举报和排斥机制作用,同时由开发性担保机构的专业团队运作可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形成合力,可提高放大倍数,扩大担保规模。第二,互助担保基金与企业联保结合。通过在互助担保基金内部建立多个联保小组,对整体而言,构建了风险分散机制,从而可扩大加入互助担保基金的家数。第三,其他资源要素。如要求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该企业融资提供连带责任反担保,防止其运作中出现道德风险;在融资额度较大时,要求提供部分抵押资产等等。
  (2)体系建设。在融资推动下,促使中小企业群之间通过“竞合”互动,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集合体,通过变单打独斗为依靠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技术创新。
  
  (二)基于集群效应的开发性融资模式总体框架设计(见图2)
  
  
  四、结论
  
  鉴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同时,鉴于中小企业集群与一般游离的单个中小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在信息对称性、交易成本、风险和收益关系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直接融资和政府支持上中小企业集群也存在优势。所以,可从中小企业产业整合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和灵活地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有意识地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并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发挥政府对集群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的积极优化作用,沿着金融社会化的思路,将专业担保机构、互助担保基金、联保等相结合,构建开发性金融融资新模式,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当然,本文设计的融资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若具体运行起来还需要框架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高度配合,如成立互助担保基金就需要政府及开发性金融机构从中进行协调,集群中各成员的出资比例都要有明确的标准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进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5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