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发展比较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柏宝春 孙 松

  摘 要:为了节约成本,全球金融服务业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活动正在从自行承担转由外包服务商负责,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也会不断扩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关键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26-03
  
   一、服务外包与金融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外包的一种类型,依《商务大辞典》的定义,服务外包通常指依据双方议定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 把原先由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转移给外部组织承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服务外包扩展和深化大大提升了服务业和服务流程生产效率, 成为推动当代服务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新浪潮的重要力量。
  近20年兴起的服务外包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服务外包对象看,信息革命成果的普及推广,使IT服务外包成为规模最大的外包对象;人事管理、财务会计、 研发设计等在传统上被企业认为是关键性的“内置”职能,也通过商务流程外包转移到企业外部。从服务外包规模看,新兴IT服务和流程外包经过初步发展,已经形成数计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并仍以显著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上升。 从服务外包范围看, 突破了国家界限呈现离岸化和国际化趋势。 从服务外包主体看, 出现了很多以提供服务外包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为实现战略目标及节约成本, 全球金融服务业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活动正在从自行承担转由外包服务商(以下简称外包商)负责,金融服务外包得到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 (为公司集团内部的附属实体或公司集团的外部实体)来实施原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外包的金融服务通常有如下几种类型:(1) 信息技术,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编程、编码;(2)具体操作,如会计服务、后勤服务及管理工作等;(3)契约功能,如呼叫中心等。根据业务外包理论,金融服务外包具有以下价值:
  1. 强化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机构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 建立并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 目前金融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焦点已由传统的价格竞争、 功能竞争和品质竞争等转向了响应能力竞争、客户价值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竞争形态的转换要求金融机构重新审视本机构在整条产品价值链上的增值优势,确立其核心业务范围,并将优质的资源和独特的能力集中到该领域, 挖掘和寻求特定的客户群体,为客户提供最快的、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金融产品,形成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平台。
  2. 规避经营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的一项重要优势在于其能降低风险,与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从而使金融机构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外, 由于战略联盟的各方都利用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将有利于提高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新产品开拓市场的成功率。最后,采用外包战略的金融机构在与其战略伙伴共同开发新产品时, 实现了与它们共担风险的目的, 从而降低了由于新产品开发失败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3. 提升组织效率。将部分金融服务外包后,金融机构组织目标更为明确、人员结构更为趋同、信息传播更为快捷、 组织原则更为统一、 组织文化更为融合,组织更加精简,从而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竞争,使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价值实现的需要。此外,金融服务外包能降低固定资产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 降低金融机构的退出屏障和转换成本,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适应性。
  4. 降低经营成本。 节约经费是外包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资源配置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将特定业务外包到资源和服务价格相对较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能直接降低金融机构的加工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
  此外,金融服务外包还有获得免费资源、推进组织整体变化和增强组织灵活性等方面的益处。
  
   三、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金融服务外包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 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金融外包范围已从最初的文书类业务,逐渐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有战略性的部门,越来越多的机构将业务处理,如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整体外包。 发包机构和承包方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 后者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战略伙伴转变。 目前金融服务外包的另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跨国外包, 大型金融集团和机构将业务外包给外国的第三方, 或外包给集团自己在外国设立的处理中心。
  2005年近一半的美国金融企业在海外增设了离岸外包操作中心。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其他一些著名机构,如MellonFinancial及美洲银行, 也在最近加入了外包行列。目前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当今,很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规模浩大的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印度借此从世界许多大银行手中争取到大量的BPO外包订单。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目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当前该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 业务量将持续迅猛增长。2003年以来,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猛, 但这仅是这场金融外包高潮的一个开端。金融研究和服务公司Tower Group在调查的基础上预测: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 金额也将从2006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
  2. 大金融机构热衷于自建海外外包中心。当前,外包的一个趋势是“离岸化”,即在本国以外进行外包活动。从2002年开始,有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启用在印度、 中国等地区自建的机构从事为金融客户服务的工作,2003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同时,过去一些承接欧美公司临时业务的海外第三方外包提供商,如今已被“归化”为金融机构内部职员成为海外延伸部门。资料显示,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是金融机构建立海外外包中心的理想选择地。
  3. 商业操作与IT混合外包。以前IT领域的外包,注重提供桌面协助, 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 近年来许多大型银行争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 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运营过程与高技术(BPO与IT)外包业务正在合拢,并即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外包服务供应链。客户的新要求拉近了BPO与IT双方的阵营。近几年,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 可以说现在的外包买方已不再分割BPO与IT, 部分外包买家直接要求供应商给出一套完整的服务计划。

  4. 近岸、两岸、多岸外包。随着欧美金融企业向海外迁移的提速,海外外包市场更进一步走向成熟,这个领域的操作模式已经孵化出若干新运作模型, 并冠以新的术语:近岸、两岸、多岸外包。多岸客户服务地点操作, 即外包是通过一个地区分支应对多个地区用户,其好处是可以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起规模的专业队伍, 提供最有价格竞争力的服务。 这些海外外包中心, 同时还在提升处理复杂财务事务的能力, 特别是他们在针对不同地区与国家的财政、法律、经济与人力资源上的研究与服务操作,将具有极为突出的国际化服务优势。
  5. 细分市场趋向窄范围、高深度。外包市场里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 正向外包市场的纵深发展, 并试图依靠纵向业务取得主导控制力。这些机构不仅有良好完善的客户渠道,而且具有受到客户验证的外包操作模型。近年来,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难度, 正在集中精力研磨具有深度的专家型外包业务, 力图依靠改善工作流程实现最佳效果,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借以大力降低成本。
   四、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中、外资银行业务外包的实际运作存在很大差异,中资银行业务外包尚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外包范围主要集中在IT外包、 部分零售业务以及后勤服务方面(见表2)。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日趋开放,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 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内保险公司成功上市融资后必然会扩大对外包服务的需求,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同时,伴随着行业的成熟将会出现更多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金融服务外包将会日益快速发展。
  
  五、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完善中国的金融外包市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逐渐扩大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范围。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范围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从优化资源、 节约成本、 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类业务比较适合外包:(1)信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调查评估等事项;(2)市场调研工作;(3)后勤保障工作;(4)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5)日常人事劳资管理工作;(6)金融机构的对外企业形象建设;(7) 金融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等。
  2. 建立并完善金融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优秀的外包服务商是外包成功的关键,针对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制度有利于确保外包程序和外包后操作及记录得到有效监管。 外包服务商的信用评级制度则有助于金融机构选择服务质量高、技术有保障、信誉优异的服务商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在服务商的审核上,一方面需要在社会层面上,设计合理完善的服务商准入机制;另一方面在金融机构内部, 也应该切实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监管工作,完善内部监控设计。实行业务外包之前,金融机构应该制定总体性的外包政策, 对能否和如何妥善处理外包业务进行评估, 同时保证其能够对外包业务实施有效的监控, 此外也应该确保外包活动符合本国(跨国外包涉及到东道国)的法律要求。
  3.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为金融业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文件的制定是必要的:(1)外包的范围;(2)外包合同的规范性;(3)服务商准入机制和信用评级机制;(4)外包中金融机构和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5)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等。
  4. 建立完善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 金融外包在带来降低成本和实现专业化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 巴塞尔委员针对业务外包提出了指导原则,美国、欧盟、英国、瑞士、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已制定了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在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方面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 但还没有专门针对金融外包的监管规定。 本文认为制定专门的金融服务外包管理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 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胡景岩.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前景[N]. 青岛日报,2007-09-20.
  [3]赵智锋. 我国金融业务外包的现状及完善建议[J]. 海南金融,2006(2).
  [4]张磊. 服务外包(BPO)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2006(5).
  [5]杜胜. 建立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监管制度[J]. 西安金融,2005(5).
  [6]姚勇. 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比较 [J]. 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7]《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consultative document of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李巧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