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班级组织形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阳川 王 双 赵 昂

  [摘 要]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的高校班级管理。为了使高校班级管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让班级功能发挥到极致。本文以实践结果为基础,研究分析国内优秀的高校班级管理形式,探索出一种适应高校发展的似矩阵班级组织形式,试图完善高校班级组织的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改革 班级管理 构建 似矩阵组织形式
  
  一、有关高校班级组织形式的研究现状
  班级这一组织形式一直与学生的学业生涯密切相关。从小学开始这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组织形式以为大家所接受、与之相适应的小班制授课更是将传统班级形式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中小学高强度的管理,低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在大学已经发生改变。大学更提倡自主自律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重高强度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大学的教育理念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高校不断扩招,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大班上课已在全国高校普及。这使传统的班级功能不断弱化,原有的班级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的高校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分析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的优缺点,以及新时期高校管理需求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新时期高校的组织形式。以往也有专家对该方面进行探究。有些专家根据教学经验,对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进行过探究,也有专家提出自己设计的新式组织形式。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研究分析现今存在的组织形式,提出自己设计的组织形式,并作更加深入的解读与分析。
  二、现今高校主流班级组织形式利弊分析
  通过对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202名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国内高校大部分班级组织形式仍然是传统的组织形式,202名同学所在班级为班长领导班委,班委领导全班同学形式的有66人占33%。班委为班长出谋划策,班长直接领导同学的有100人占受访人数的49%,总共占82%。,我们把它称为直线型或职能型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每位班干部有固定的职能,负责班内部分任务。该传统形式有较多弊端:
  1.会造成班干部成员固定化,受访者当中有104同学认为班干部成员固定或较固定。一定程度上出现学生官僚,从而干群关系脱离,一部分同学就会不愿意接受班干部的领导,被调查者当中仅26人表示愿意接受并支持班干部的领导,占总人数的16.25%。
  2.班干部职能单一,组织、开展活动的其他同学参与较少,甚至班干部独揽全活,造成班级活动千篇一律,思路一致,形式单一,过于老套。问卷中关于班级开展活动以及工作最常用方式的问题选择A班委开会B开班会C集体出行,聚餐占据绝大部分为90.03%,很少有其他较好的工作方式。
  3.同学没能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活动参与的热情较低。另外,非正式组织很少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与班委会分庭抗礼。
  三、新班级组织形式
  1.班级组织新构架:新班级组织形式设有横向上的班委会管理层,又有纵向上独立运行的兴趣小组,他们相互独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组织形式在外形上与矩阵组织形式相同,但内部又有一定区别,故我们把它叫做“似矩阵”组织形式。
  2.新组织形式下小组设置方式及特点: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编制兴趣小组,如文体小组,科研小组,劳卫小组,宣传小组等,给予组织大多正式权利,由组织自主管理,但是班委会要有稍微的管制,制定相应的目标与任务。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制度,目标等,但不能与班级总体目标,制度相冲突。考虑性别结构、个性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协调小组成员,以便小组内成员间交往关系的协调和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小组规模固定,具体规模大小由该小组的任务量决定,全班设5-8个小组为宜。
  3.新组织形式下班委设置方式及特点:班委将不再采用过去全部普选的形式产生,班委可分为两种方式产生。第一种,小组推荐法,即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到班委会任职,负责与本兴趣小组相关的活动、任务,以此来保证每个小组的发言权,保证公正性。第二种,即普选法,班长必须普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认可,提高班级凝聚力。另外几名班委也应普选产生以保证班委在制定活动策划、任务分派上更加公正、公开。
  4.兴趣小组与班委会的关系:在新组织形式下,兴趣小组与班委会并非平行关系,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是一种即联系又互相独立的新型关系。具体来说,班委只有在班委会授权的情况下才能领导一个或多个小组展开活动。而班长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主要工作就是协调班委会、兴趣小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班级的总体规划等工作。
  四、似矩阵组织形式的优点及意义
  1.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同学参与活动缺少积极性是因为他们没能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不能理解班委组织活动的难处。成立兴趣小组,并让每个小组负责部分活动,既可以让每个同学有主人翁的感觉,亦能了解班委安排活动的难处,以后就会更加配合其他小组,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有利于培养更多同学的能力,在自己所在组负责活动的时候,该小组成员需要成为组织者、领导者,更能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特别是那些主体性不强,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作用会更大。在活动中能找到自我肯定。当别的小组负责活动时,同学又能变换自己的角色,作为一个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换位思考。
  3.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以兴趣自动结成的非正式组织,由于本身对该方面比较关注,信息渠道多样,往往能找到其他正式组织找不到的信息。这样各个小组间形成了信息的互补性,在班级参与或者承办一些更大型的院、校活动时,能有相关特长的小组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富贵.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济宁师专学报,2003年(03)
  [2]李为. 高等学校班级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初探.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
  [3]吴太胜.高校班级德育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设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1)
  [4]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
  [5]李海峰.民办高职班级矩阵化管理模式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