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要途径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勇
[摘 要]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但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绝对额有限,农业基础脆弱,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也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但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绝对额有限,农业基础脆弱,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也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主要原因,因此,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笔者认为能够突破小农户瓶颈约束,排除传统体制障碍,增强市场农业发展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产业化。
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
1.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
2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激烈、劳动力转移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问题也将尤为突出。根据资料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农村将会每年大约新增1700万的剩余劳动力,面对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结构单一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种植业的产值比重仍然较高。占土地面积10%的种植业创造了50%的农业产值,而占土地面积60%以上的林、牧、渔业的产值只占整个农业产值的40%。
(2)优质农产品少。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90%之间,而我国农业生产的平均科技含量不到20%。这使得我国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较低。
(3)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能力较差,加工设备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3.农村产业结构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农村产业结构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使得农业生产排斥对农用机械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狭小,同时,较低的商品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率,使得农民缺少足够的生产剩余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首先,不合理、低层次的产业结构缩小了产业发展空间,降低了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其次,以往的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是在短缺经济下进行的,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的叠加。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与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化解,主要应注意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并保证生产具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就能够更好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保持工农业平衡、协调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资金、技术、人才上都不同程度的向工业倾斜,造成农村资金相对短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建设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逐步顺利的推进,国家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保护,防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对农村经济利益的侵害,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调整种植业的结构
即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粮食作为一种用地多而容纳劳动力少、收益少的产品,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度里,是一种劣势农业,而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由于能够密集利用劳动力要素,因而需要大力发展,这样可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3.调整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林牧副渔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将会不断增加,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将会不断减少,这是客观趋势,发展林牧副渔由于无需可耕地投入或可有效利用次质边际耕地,而利用劳动力资源较为密集,这正适合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特点。
4.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实力强,则其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就强。一方面要推选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或以农产品经销为主的企业,使它们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来。另一方面,应对这些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予以相应的支持,增强它们在生产和经营上的实力。
三、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要途径
1.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能够突破所有制界限,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能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本地与外地甚至外国的合作,能够突破行业隶属界限,实现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些突破,打破了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给农业注入新的省略,增加发展后劲,最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同时农业产业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导产业规模的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农村,另一方面,城市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随着经济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形成对农业剩余资源(劳动力、资金等)的强有力的吸附,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又在事实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第三产业领域,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3.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镇转移的根本措施。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首先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综合运用,一方面可以明显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立足整个国土资源,向山、坡、水、沟和滩进军,较大同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从而扩大农业增产的途径。其次,农业产业化可以降低经营农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同时又可以减少各种中间环节,节约流通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农民除可以得到咱植业、养殖业的直接利润外,还可台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通过利益分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分割比例分享到加工、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从而间接地增加收来源。最后,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消化吸收,促进其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流转,从而扩大农民就业的门路,增加收入来源的渠道。
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对农村经济的物质、资金、技术的投入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使农业延伸到二、三产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联系在一起,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农民收入得以提高,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必然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倩肖 王荣鸽:论政府农业上的政策偏差及取向[J].经济改革,1998(1)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收入增长・就业转移・城镇化推进[J].管理世界,1999(1)
[3]李杰翟 瑞 先: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经济论坛,2005(4)
[4]陈承红: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5]孙中才:理论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4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