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宣威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人力资源是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基础,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资源,会受到国家企业政策和企业总体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市体制改革虽已深入人心,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某些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不够明朗,“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体现不明确,人力资本投入不够明晰,重视人才的力度不明显,部分企业在人资管理模式上止步不前,尤其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级特权现象蔓延等不良因素制约着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建设。因此,剖析这些影响各地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建设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重视人才 制度建设
  一、环境简介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为云南省曲靖市所辖县级市。201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152.95万人。2018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3%,近年来每年约有4-5场招聘会,每次至少150家企业入场招聘并且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吸引1.6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3720人。
  二、影响宣威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建设的因素及分析
  目前,宣威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法律法规、社会、竞争、技术、劳动力市场等多个方面。
  (一)经济
  2018年以来,全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扭转经济下滑困境,经济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在此形式下,人力资源需求相对较大,更容易招聘到合格的工人。
  (二)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管理,它涉及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限制。许多国家的行政命令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法律法规会直接影响整个人力资源政策。目前宣威市已经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通过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环境,建立健全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三)竞争
  近些年来,各公司都在致力于如何在新的全球环境中竞争。公司都在不断寻求提高效益的新方法。资源的利用要以某一社会责任行为能否帮助企业在这种扩张的全球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来分析决定。各就业人员的就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仅2018年宣威市根据有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出台相关政策,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才招聘。并设置严格的报考规定及要求。
  (四)技术
  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很少有企业像它们10年前那样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已经发生和将发生的技术变革对商业所产生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具挑战性的领域将是培训员工,使之跟上迅速发展的技术。现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在几年以前却是不可想象的。新技术不再大规模地供应,使得在某些需求领域中招聘合格的员工变得十分困难。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在影响着所需要技术的类型和数量。大量的制造业工作减少的同时,大批的服务业工作却迅猛增加。结合目前宣威市经济发展情况,工农业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没有在全国大环境的影响下有太大变化,同时云南作为旅游城市,在保证技术人员的培养下也在大力发展服务型人才。
  三、宣威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建设现状
  (一)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今年4月,宣威市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转变市场监管理论,创新监管方式,集中整治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打击黑恶势力,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劳动者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并宣讲《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力资源市场,为广大就业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多次出台相关相关职称评审条件及公告,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仅仅于2019年4月发布《云南省实验技术系列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云南省审计专业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等近十项通知。力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规范,使所有行动有法可依,有理可寻。
  四、结语
  我市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构建,在多个方面进行的落实,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及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行为,优化了管理环境,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認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还要考虑到管理模式、地方文化等因素进行研究,才能发现不同人力资源模式的适用背景。在结合我国大背景下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更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建构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为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鹏.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2] 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 程业炳.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3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