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创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华

  [摘要]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和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单纯的学校培养,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因为大量的实践经验是在工作中积累与学习的,通过企业的直接参与,才能达到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的目的。故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是创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 物流人才培养
  
  一、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总量急剧增加。物流人才成了我国新世纪最为稀缺的人才之一。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摇篮,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却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职业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进行明确的定位,但多数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2.学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没有发生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仍旧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陈旧观念,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3.物流教学师资不强、设备不全、经费不足、教材不规范、成为制约物流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4.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对企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二、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必要性
  
  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中职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教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2.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基本走向。
  (2)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3)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合适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4)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方式创新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1)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并且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学期均派出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了解企业有人的要求。如在与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园的合作办学中他们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拥有叉车或天车的驾驶技术,我校就针对他们的用工要求积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培训,使企业得到满意的员工。在与柳州五菱物流合作时,他们需要学生拥有物料管理及账务处理的能力,我们就专门针对会计账务的处理进行课程的补充。
  (3)依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校企联合制度教学计划。我校成立了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专家、人力资源部领导成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每学期定时召开会议,共同进行专业建设与开发。在他们的指导下,对物流专业进行更新改造,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我校就曾经邀请桂中海迅的黄乃新副总经理与我校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编写《物流管理概论》一书,并共同商议制定物流实训大纲。
  2.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是培养物流人才实践能力根本
  (1)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我校建立起设备、工作实践氛围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物流实训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提高实训项目开出率,使学生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教学,缩短他们毕业后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而实践训练所培养出来的能力及经验是企业所必需的。校外实践基地则依靠校企合作企业,运用企业拥有的设施、设备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拥有的技术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从业实际,便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学生的阶段实习或毕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了解企业制度,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企业能实质性地按实习教学计划培训学生,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
  (3)按照企业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让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或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了缩短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摸索时间,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学校邀请物流公司的精英人才、行业专家到学校对学生从物流行业发展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讲座。
  3.校企合作解决了师资不强,教材不规范、课程设置脱节等物流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1)针对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升学历,另一方面也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学习,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补充。
  (2)多年来,学校与合作办学的物流企业共同制定和编写了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物流企业很认可,学生也容易接受。学校与企业还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学生的实习训练主要由物流企业负责。学校与企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必须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培养人才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改变了学校“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采用共同培养的方式,既保证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起到冲击和促进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的人才不但品行好、身体好,而且动手能力强。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和实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合格的物流人才,是实现社会、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效果。职业学校今后应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WWW.CETTIC.CN)
  [2]陈忠林: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大订单”培养职业教育模式.中国人力资源专家网,2007-3-29
  [3]张良: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物流报,2006年6月15日
  [4]文振华:密切校企合作 共谱物流人才培养新篇.湖南物流网,2007-0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