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能视角下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同时也是帮助弱势群体的一个新视角。精神病前患者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个人、人际与社会资源的缺失一直让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很低,处于一种消权的状态。经实践证明,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是帮助精神病前患者适应社会、增强自身能力与康复能力的有效方法。用增能的理论介入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可以增强服务对象应对问题与困难的能力、消除成员的无力感,提供良好康复环境,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YIP描述的中途宿舍中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关键词:增能;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中途宿舍
  1 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发展现状
  目前存在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组由一些非政府精神健康服务机构组织承办。Baptist Oi Kwan社会服务在1984实施了3个自助小组。小组被塑造以满足从精神中途宿舍出院的居民和日间活动中心的成员需求。香港家庭福利会在他们完成了这个机构组织的两个理性和感性治疗小组之后,就为神经性障碍者形成自助小组。香港里士满基金会已经为出院的精神病前患者成立了自助小组,让他们在就业、治疗和预防复发方面分享和支持自己。此外,基督教联合医疗服务处亦成立了一个自助小组,为多年来在邻舍中心照顾的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
  承办自助小组的机构都是正式机构,即这些小组在正规机构庇护下,由他们资助和支持,由社会工作者提供建议和咨询。而这阻碍了成员的自决,也意味着精神病患者还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将自己发展成为自己的自助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精神病患者自助小组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参与小组的人数相较于西方来说较少。
  2 精神病前患者缺乏能力的表现
  2.1 个人层面的缺能
  个人的能力与信心。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自我价值及期望。一些前患者经历了长期住院,他们习惯于社会的弱势角色,对于自我价值及期望表现出自我贬低、自我逃避与放弃,不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很难收集到前患者的实质性意见。
  2.2 人际关系层面的无权
  朋辈群体的缺失。有的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中发现,即使在同一病区共同生活很多年,患者相互之间也仅限于在各自的小团体中交流,很少关注其之外的人际关系。
  家庭支持系统缺乏。长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监护责任严重影响到家属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当患者住院后家属往往视为负担上的“解脱”。
  2.3 社会层面的无权
  社会融入困难。精神病前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因素和社会的歧视,他们融入社会的难度比较大。首先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很难撕去。有些前患者由于长期住在精神病院,与外界社会出现一个断层,需要再社会化。
  社会歧视与偏见。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当精神病前患者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时,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民众对于精神病的偏见与恐惧导致他们的社会很难融入社会,导致他们不能够获得机会为社会作贡献,这又进一步导致了歧视,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增能
  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译为激发权能、增权理论,萌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所罗门(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至此,增能理论成为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社会工作一种理念,实践取向的增能,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消权者产生比较强烈的无能感无力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与环境互动时存在一些负性经验,消权者和弱势群体的无能感、无力感正是由于他们的各种负性经验导致他们不能够与环境实现良好互动而形成。同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其潜能发挥的制度、政策因素也会阻碍服务对象个人潜能的发挥,并导致他们不能够与环境实现良好互动。增能理论中的增能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以权力,而是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增能的具体方法
  在增能视角下,中途宿舍中的精神病前患者小组的开展对于成员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工作者通过加强成员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增加成员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增强成员与社会的连结、激发成员的潜能,提供资源等等来赋予成员能力,让他们能够有能力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帮助成员使成员能够实现自助。
  在中途宿舍中,社会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方法以帮助案主增能:一是将部分精神病前患者招募为小组的管理者与志愿者;二是小组组员之间的支持性互动;三是社会工作者逐渐弱化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促进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自己运行小组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战胜自己的无力感;四是组员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共享;五是小组成员的角色自助安排;六是工作者的调停者、促进者的角色,即工作者促进成员说出隐藏的感情,在户外活动时有明确的分工,学会理解他人意见、引其意见,并接受他人批评。
  3.2 小组各发展阶段小组元素的发展
  小组的发展根据Levine和Ettin的描述可分为6个阶段。它们是:前小组阶段、初始阶段、启蒙阶段、自信阶段、自我控制阶段和終止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不同的互助和自我指导小组的性质被发展。在YIP描述的中途宿舍案例当中,小组成员完整地经历了以上六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互助元素被发展。
  第一,在小组初始阶段,参与感非常重要,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担忧使他们自己的康复过程不再是孤单的成员。在这个阶段发展了同舟共济的互助元素。
  第二,在小组启蒙阶段,成员开始在自己的想法指导下实施自己想要的活动,社会工作者则负责保证这些活动的现实可行,在这一阶段成员发展了互相交流的互助元素。   第三,在自信阶段,成员在制定自己的活动方面变得自信起来,并且开始向附近的社区伸出援手,他们开始给自己赋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他们把自己看作正常、有用的人。
  第四,在自我控制阶段,小组成员有强烈归属感,他们有自己的小组准则并设计自己的程序,他们把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视为唯一的补充但是不依赖于医疗人士和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成员发展了互相需求、互相支持、问题解决、排练和进入禁忌领域这么几项互助要素。小组成员不仅有能力识别问题并联系问题,而且能够设置他们自己的议程并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第五,在终止阶段,成员认为他们足够成熟并建议终止,工作者缺席讨论。
  3.3 “增能”在小组各阶段的连续性
  整个小组过程就是一个增能过程。小组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小组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前一个阶段是为了后面一个阶段打好基础。
  在小组刚刚开始的时候,成员分享他们的病理体验与对于未来疾病复发的恐惧,工作者接受他们在疾病中的经历,让成员感受到被当做正常人对待,消除了成员被歧视、被孤立的感觉。
  接着,工作者逐渐第减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并且非常小心地避免支配地位,工作者将小组的主动权交到成员的手中,培养了他们组织活动、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能力。
  在工作者不断地增能下,成员的能力开始增强,在制定自己的活动方面变得自信起来,他们能够很好地为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说话。成员开始对附近的社区机构进行社区访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在小组的后半段,成员对于小组的运行还具有反思的能力。他们坚持维护自己并相信他们是社区中的正常成员。而这种为自我辩护的观念在小组的进行中不断地被发展,这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他们积极地与外界的系统进行互动,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工作者在当中只是提供辅助的作用。小组成员在争取自己权益的时候,工作者是意识觉醒者,让组员懂得去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他们建议与他人分享经验来教育公众,有些人希望公众对精神病患者有更好的形象和印象,有些成员成为了社区的活跃成员。
  小组增强了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的能力,一些成员会帮助一些成员进行就业面试与职业介绍,并且互相之间提供鼓励与鞭策。
  在小组的后期,这些精神病人甚至要求他们的精神病医师解释他们药物的副作用并要求最佳剂量或更好的药物,这些都赋予他们更好的康复能力。
  4 批判与反思
  4.1 自助小组只适合小部分精神病前患者
  这种小组的适应面很小,原因有两点。第一,服务对象的“社会选择”效应,即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低的人较不可能成为自助团体的一部分。第二,小组要求服务对象是自愿参加,而愿意参加小组的成员都有一定文化或社交愿望。
  4.2 YIP对于小组的盲目乐观
  笔者认为YIP对于小组的预期效果盲目乐观,小组的开展受到小组互动情况、设施、小组成员自身情况、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起到理想的效果很难。
  4.3 对于“自助”效果的怀疑
  有学者指出显示“自助”与“自尊”的有益影响相关,但是它与预期耻辱的信念相关性更强。自助的确可以给前患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影响,但是它也会给前患者带来“预期耻辱”的负面影响。自助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只有轻微的好处。
  4.4 对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高
  在自助小组的前期,工作者的观念与素养至关重要。这种方法要求工作者:第一,相信精神病前患者主要是面对困难情境的普通人;第二,是被一个或多个及结构而不是相关的人面临的个人问题;第三,接受他们对于生活的发言权;接受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在实际操作层面,一些工作者很难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工作者需要一定的实践与自我磨练。
  参考文献:
  [1] Kam-Shing, Y.INFORMALCOMMUNITY CARE FOR MENTALHEALTH CONSUMERS IN HONGKONG. Psvchiatric
  RehabilitationJoumal.25,1,69-73. 2001.
  [2] 陳学春.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特点及个体服务计划的制定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368.
  [3] Kam-Shing,Y.A MUTUAL-AIDGROUP FOR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EX-PATLENTS IN HONG HO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5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