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对成本管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蒸蒸日上。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也逐渐发现了教育成本占比的重要性。但高校作为政府拨款的公益性单位组织,长期以来的传统体制影响了其成本管理方法的科学性,高校的成本管理基本上属于盲区。本文通过对高校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对高校的成本管理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成本管理;教育成本
  一、高校成本管理概要
  (一)高校教育成本特点
  高校的运营成本即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资源[1]。高校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教育办学层次多、专业分类复杂、服务部门多,故成本对象呈现多元化,而高校教育成本與企业成本很大的一个不同是直接费用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费用。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将间接费用做出合理的分配。因此,高校成本管理具有非营利性、成本对象多元性、管理体系全面性、成本核算复杂性的特点[2][3]。
  (二)高校实行成本管理必要性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长久以来,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对事业单位的影响造成高校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学校的资源普遍存在浪费行为。高校引入成本管理制度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2.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都要求教育行业无论是从教育本身还是管理方面都能与欧美国家比肩。但我国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对教育行业投资过多也会影响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因此,高校施行成本管理不但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政策引导的结果
  2017年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各高校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原高校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以提供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无法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数据,学校运行成本等情况,难以满足需要按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4][5]。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促使学校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高校成本管理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高校已经初步建立成本管理概念,学校要求全体师生要身体力行,厉行节约,虽然政府出台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但没有提出高校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财务不设立成本核算部门,基层从业人员欠缺成本核算意识。未从学校层面建立一套各部门可理解的,能操作的教育成本管理体系。长此以往,教育成本管理将是空中楼阁,不能达成《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目标。
  (二)成本构成
  高校教育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各学院为教学、管理学生所发生的各种支出,教学人员费用,管理人员费用,水电暖,固定资产折旧费,奖助学金以及其他教务、教辅、后勤保障等部门分配转入的教学辅助费用等;其二是科研成本,高校还担负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由此产生的科研人员费用、科研设备折旧费、水电暖以及保障部门转入的辅助费用等;其三是高校为增强和保持办学的竞争优势地位而发生的基本建设成本、设备资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
  (三)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成本控制非理性
  高校的教育投资大部分由政府来负担,长久下来使高校内部的管理忽略了对成本进行管控,缺乏成本控制意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育设备或资源时没有节约意识,各学院各部门办公用品耗费等看起来零零碎碎,但归集到学校层面却是一笔偌大的开支;盲目高价“人才引进”,缺乏后续管理和监督。这些都是高校成本控制非理性的行为。
  2.教育成本控制缺乏硬指标
  主要表现在高校没有对成本管理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内部不同专业、不同教师教学方法不同,使在使用教学资源时观念意识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高校成本控制指标设置更加困难。
  3.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冗员众多
  物力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高校的房屋建设、土地成本、校园环境成本、实验设备成本、图书资料成本的不节制;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闲杂职工较多,岗位职能划分不明确,教职员缺乏流动只进不出,增加了学校的人力成本。
  4.高校财务管理滞后
  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支出已经划分为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参照企业实行了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基建”并入,财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这都为成本管理提供了较为精细的核算基础,但是却缺乏成本核定方法和管理体系,只能笼统的按照会计年度核算学校整体各类支出,而不能以学生、项目为目标核算个体成本,不能体现培养一个学生、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服务一项社会等所需要耗用的资源,从而也就不能通过科学的管理用最少的投资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成本管理的策略方法
  (一)强化成本管理意见
  高校要想建立成本管理制度,首先强化内部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成本管理观念。高校成本管控制度的建设需要考虑高校的发展战略,从教育成本产生的原因入手,对自身的办学和科研进行优势劣势的分析,最大程度地挖掘高校内可控制成本的部分,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优化运行成本核算
  高校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以盈利为指标,且高校成本核算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核算内容也极其复杂,需要成立单独的成本核算机构,明确成本核算中哪些是与学生教学活动相关的因素,哪些是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哪些是与学校长远发展相关的。例如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资金支出中含有的科研成本占有相当多的比例,而科研也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更多的意义是为解决社会、国家的公共问题,这方面应当有科学的可量化的分配机制。自2002年开始的高校学科评估工作,各高校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该投资旨在提升学校可持续竞争力,为学校后续发展储备资源,目前尚且无法准备预估期具体成效,所以不应完全计入高校的学生教育成本,而应是学校的发展战略成本。因此需要高校建立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以校长为核心、以高校纵向为管理范围设置相对应的成本责任中心,落实校长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和管理内容,完善成本管理组织结构。
  (三)对成本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是在实施成本管理制度后,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内的成本管理成果进行分析,与提前制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从而对成本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高校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一方面是成本自评,建立全员成本责任制,调动各个部门的参与性,经过商议研讨后给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预算目标,并将成本控制的工作细化到各个岗位和个人身上。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出目标与实际有偏差的原因,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指标的确立,指标的设置不能太过单一,要全面覆盖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教学评价的透明化和公开公正化。
  (四)保障监督成本管理对策有效实施
  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对成本管理过程的监督,而要保障其有效实施,还需要对内部人员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将成本管理任务与教职员工的工资挂钩,对如期完成成本预算目标的进行奖励,而对于未完成的也要进行相应的惩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贯彻落实成本控制工作能在高校内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高校的成本管理是一个较难拓展的工程,很大可能流于形式。在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计划的同时,高校自身必须要坚定的树立成本管理意识,明确高校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将有效的资源更多利用到教育中,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实现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昕.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运用[J].新会计,2018 (03).
  [2]吕顺.高校成本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 (04):229.
  [3]马发生.中国高校战略成本管理: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院报,2014 (04):1-9.
  [4]耿庆春.新会计制度视角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 (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24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