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人才激励机制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立东 王晓晖

  [摘要] 人才激励机制问题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回顾了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历史,分析了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才激励机制设计同样应以人性假设为基础,管理者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关键词] 人性假设 管理理论 人才激励
  
  管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无论是追寻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还是管理理论的演进路径,管理的起点和前提似乎都可以聚焦于人性假设;正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管理理论才呈现出“多头”发展的态势。激励机制问题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管理的本质在于提高(组织)效率”,那么激励机制的设计则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实践中,“从形式上看,管理是对人、财、物的管理,本质上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对各种人性假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采取适宜的组织行为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组织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
  人性假设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肇始于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Mcgregor),他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麦格雷戈对历史上的一些人性假设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1957)。继麦格雷戈之后,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1965)对人性假设提出了另一种分类,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深入,管理学界对人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0年,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h)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超Y理论。1981年,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Z理论,这是一种基于道德人假设的管理理论。中国学者对人性假设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思想,例如,吴昊依据“组织发展阶段论”提出了创新人假设(2000),吴继霞基于当代的环境危机提出了理性生态人假设(2001),俞文钊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人假设(2003),而张向前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人性假设H理论(2004)。
  在上述各种人性假设中,我们认为,在管理实践中有着较多应用的核心假设大致有六种,它们分别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道德人假设、学习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二、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选择
  在管理学的历史上,管理理论的发展总是与人性假设的发展同路前行的,不同的人性假设往往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实践中最早出现的人性假设,在此假设基础之上形成了所谓的古典管理理论。一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由泰勒(F.W.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M.Weber)的行政管理理论所引领。这些理论的重点在于“物”而不是“人”,强调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强调生产过程的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不太在乎组织成员之间的感情、交往和士气。
  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提出与梅奥(G.E.Mayo)的霍桑实验和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个体的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后者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这两种人性假设,西方管理理论进入到人群关系理论阶段,与之对应的则是民主管理与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一般认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标志着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管理的重心开始从“关心物,以人适应物”向“关心人,以人为中心”转变。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社会人假设的继续和发展,它继承了社会人假设所提出的“只有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道德人假设和学习人假设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两种较为重要的人性假设,它们的提出说明管理学界对于人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道德人假设认为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能够承担对组织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以道德自律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学习人假设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人们的学习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管理的重点就是以人为本创建理性化的学习型员工、团队、领导与组织。基于道德人假设和学习人假设的管理理论主要是文化管理理论,而大内的Z理论和彼得・圣吉(P.M.Senge,1990)的“第五项修炼”等则是这一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它们的共同特征就在于进一步突出了“人本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复杂人假设是沙因在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这几种假设虽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理论主要是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古典管理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大量的应用,而具体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则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做具体的分析。
  三、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人才激励分析
  人才激励问题是组织的一个永恒话题。从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对应关系上不难看出,主流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即古典管理模式、参与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模式和权变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不同,激励机制也有所不同。
  在古典管理模式下,组织通常采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人才的劳务与服从,如果人才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因此,在激励机制上,比较常见的方式有金钱激励、股权激励、休假激励、福利激励和负激励等五种。福利激励是一种存在一定争议的激励方式。有人主张将经常性的福利转变为工资或奖金,如国内的大多数外资企业那样;也有人主张福利激励要进一步加强,以弥补金钱激励的短期效应。我们认为,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福利激励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激励措施。负激励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措施,它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而设计的一套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措施,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淘汰或开除等。必要的负激励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增强前述四种激励措施的效力。
  在参与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更加重视人才的心理需求,重视集体的作用,强调要保证人才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意见和才能,要给予人才一定的自主权,参与组织决策的实施。与此相对应,常见的激励方式有尊重激励、参与激励、工作激励、目标激励和职务激励等五种。参与激励是指允许或邀请人才参与组织决策,而工作激励是指管理者根据人才的能力特长来设计和分配工作,让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获得满足。目标激励中的目标具有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组织的长远规划,也可以是一个部门或团队的近期任务,恰当的目标设置可以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职务激励不仅是一种“奖励”性激励措施,还是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但职务激励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例如通过职务晋升这一激励措施只能选拔出少数人才,对于没有得到晋升的人才反倒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文化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更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以及高超的管理艺术等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激励方式一般可包括自由激励、信任激励、公正激励、环境激励、责任激励、价值激励、舆论激励和培训激励等八个方面。环境激励中的环境既可指物理环境,也可指心理环境,前者如工作场所的卫生、安全状况,办公条件等,后者如组织的心理氛围、可信赖的领导,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影响。责任激励通常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将组织的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名员工身上,依据权利与责任对应原则,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其二是指将组织的总目标分解到“团队”,通过激励团队,增强员工对团队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价值激励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激励措施,它通过促使员工认同组织的价值观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舆论激励是指组织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激励人才积极工作。培训激励是现代组织的一项基本激励措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学习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因此,组织通过提供个性化培训和多渠道发展机会,可以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在权变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会根据组织的目标,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动机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管理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基于这样一种管理策略,管理者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会更加机动、灵活,换句话说,前述三种管理模式所对应的各种激励措施,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事实上,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当下流行的“知识型组织”的人才激励,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才激励,都客观地存在着多种激励方式并存的情况。激励只有真正地满足了人才的实际需要,它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许激:效率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2004年5月第1版,139
  [2]苏东:论管理学人性假设、激励理论的缺憾及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1999(4),23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2版,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