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评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普及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有大量的民办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困难和不足。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如何判断民办高校的质量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共同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437-02
一、近年来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民族高等教育出现在全国,看河南现象。可以说,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民办高校仍在走学习和自我积累的道路,大多数大学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陈旧有余,创新不足。河南省的不少私立高校都很薄弱,实际上大多是分离和退休的老年教师。一些年轻的候选人在困难的生活问题之后将其用作临时逃避或过渡。私立大学的一些现有教师主要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原则,更多的临时就业观念,没有专业精神和长期服务计划。在河南的众多私立高校中,有些学校拥有超过一半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存在稳定性差,工作职责薄弱等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在民办高校建立稳定,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已成为许多民办高校的重要问题之一。
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吸引力下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品牌效应。资金来源和使用、生源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管理问题、发展规划和前景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河南省的私立高等教育在竞争方面似乎有些滞后和保守,发展前景紧张。如何正确评估私立高等教育,以使民办高校在发展问题上能找准方向,许多学者对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为了实现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科学有效管理,理论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如制定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规划,培育和发展教育要素市场,民办高校的审批和停办,财政资助和监督,依法仲裁有关争议,推进教育改革,表彰与处罚违规办学行为等。在管理系统和机构中,可以实施政府分级管理。陆福才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管制机构的管制能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监督和约束机制,完善政府管制的法律手段,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曾一吉认为,我国民办高校的政府管理机制应以民办高校的法律为基础,以国家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机制,并提出了具体对策:明确私立大学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主管教育部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私立高校。
二、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一)民办本科院校指标设计的依据
根据“促进私立教育法”第10条:“私立学校的设定标准是参照同班同类公立学校的设定标准而实施的”。但是,在高校的评价中,在各私立大学的评价中,各自的质量保证和评价控制体系仍然存在差异。评估需要关注的私立本科院校有几个方面。首先,同一级别的类似学校的标准不容易确定,同一类只能处于相对区间。其次,根据促进评价的目的,应指出其不足之处,但也必须具有激励作用。最后,如何安排每个评估价值的比例将最终影响私立本科大学评估结果的优点。每个观察点都应该反映出私立大学本科学院的特点。
(二)学校基本发展条件
私立高校是自筹资金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来源,而他们的学校资金几乎完全依赖于自己通过高等教育市场,主要是源市场筹集和融资一些民间资本。可以说,学费是私立学院和大学学生存款和发展的“血液”。因此,在校学生人数已成为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谈不上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继续深入发展。
学校的创始人对于民办高校基本条件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性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民办高校有扩大规模的本能冲动。在经营学校的过程中,有不少私立大学领导在指导学校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误解。在对部分学校的实际调研中,发现民办高校几乎都存在抢夺高考生源现象,为了扩大入学规模并抢夺生源,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被派往全国各地招收学生,切割和承包,并设置艰巨的任务。给予高额回扣,没有足够的学生甚至扣除奖金,甚至转移相关的行政职位等,并将招生工作作为一项业务。招生工作似乎可以压倒一切,牺牲一切。这种行为也导致了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无心教课、学生无心上课的局面,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基本条件的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靠品牌建设。为了满足教育品牌完全满足的要求,民办高校不仅要有特色,要有稳定性;它不仅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必须得到社会,家长,候选人和人才市场的认可。中国的大学和大学很少有这样的标准和特殊质量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民办高校的现状是历史普遍较短,基础薄弱,经验较少,教师提供的内在力量和教学条件不强。教育品牌需要的是时间过程的积累和凝聚。民办学校需要客观定位认真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學质量,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注重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同时,保证学校面积、师资队伍成比例协调发展,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发展条件
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快速成长的条件。图书馆藏书量和学生考研率这些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可以用以衡量该条件。
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阅读习惯。近年来,一些高校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满足评估的要求。新图书馆经常被用作学校的地标。鉴于目前大多数私立学院和大学的预算紧张,往往花了很多钱建立一个新的图书馆,出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的后续投资将会减少。结果,收集的数量经常具有被破坏的危险,并且确保收集的质量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在图书馆建设上,应轻硬件重软件,加大图书规模建设。 考研率是反映学风建设最终结果而非过程的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被社会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认可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世代相传的长期积累和延续。他们都是良好学术风格的创始人,传播者和受益者。为此,学生应加强学习风格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做出应有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创造良好的学风。一个学校若有着浓厚的考研之风,这种风气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染下去,就能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个人明确的选择和坚定的信念,它必将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学习。
(四)学校深度发展条件
在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要有一个结构化的学科梯队和一个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先学术带头人,这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高等教育骨干,高级职称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增强凝聚力。结合教师需求,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岗前培训,观察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施高水平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科研比赛。不断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水平和素质。
许多民办高校对科研的不重视,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计划。私立大学通常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系统,例如缺乏详细的研究激励系统,研究监督系统和研究责任制。私立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如教学时间严格,教师转移时间安排,往往与科研时间的保障相冲突。不少,私立大学的研究环境相对封闭,大学间的科研合作较少。
教学硬件的价值可以反映大部分教学硬件。私立大学的教学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房和实验室建设。私立学院和大学没有官方的国家资助,所有资金都来自学校本身。教学设施要能与理论知识紧密配合,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学硬件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单纯追求规模来照搬一些大学的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设施,耗费资金且没有结合学科优势;单纯应付评估来购买简单的设施器材,缺乏长远的规划,满足不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教学硬件的建设应当满足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师相配合,专门的实验教材相适应。
三、结论和建议
基于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我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设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私立高校主要解决教师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保持教学人员的稳定,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并且需要一直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特别是在与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准备,退休待遇和职称评估等关键问题上。私立高校必须从教学团队建设的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引进教师方面,要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应用”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其次,在人员培训方面,有必要在学校内建立教师培训系统,并采用沟通,访谈和实地培训等多种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如果学生想获得证书资格证书,教师必须具有会计资格证书,以确保教学人员中“应用”教師的比例。
(二)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职业化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地方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方向,专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私立高校应对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具有高度敏感性。经营私立大学的特点必须与其所在的地区密切相关。它培养的人才就是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私立学院和大学受资本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三)重视科研
民办、公办可分配到的科研资源相差巨大,民办本科院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但科研经验少、科研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评价体系应该引导他们做好基础性的教学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注重研究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研究和务实求实的学术风格。对于学术骨干,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科研方法和途径,科研知识和教学研究经验,有能力承担相对重要的研究项目。科研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术研究能力,评价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学科知识,掌握前沿问题能力和熟悉科学研究方法的专家。它可能会带领一个研究团队,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并有条件取得重大成果。他们的研究评估应侧重于他们取得重大成果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社会研究服务方面的成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6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