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统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管理统计是企业管理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成本的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水平。本文以对管理统计的介绍为切入点,明确管理统计对公司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管理统计理论、国外成熟的成本核算方式经验,分析我國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探讨目前管理统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诸多不足之处。然后,通过分析管理统计的理论和核算方式,就如何优化管理统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管理统计;成本控制;责任会计;成本预算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6-0103-04
一、 引言
企业成本控制属于管理统计的工作范畴,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与发展,然而管理统计应用的缺陷也会直接体现在对成本的控制方面。比如:工作人员的疏忽,对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管理统计理论实用性差;产品成本核算不够准确;管理统计电算化需要强化(崔琛,201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的管理统计理论被大量引入,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同,还有国外的部分理论实用性并不强,因而管理统计对于我国企业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统计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①管理统计对其他部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相应的分析,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使其及时做出调整。②管理统计在控制方面主要是制定出预定标准,并及时调整,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按照预定的标准成本进行。③预测是控制未来的有效手段,管理统计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帮助管理部门了解真实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最终决策的盲目性。
二、 管理统计在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一)控制决策成本
决策成本主要是根据以往的费用预测出的。在长期决策中,为了在相同的时间价值基础上进行对比,决策成本一般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且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崔晓兵,2012)。由于管理统计掌握了成本信息的优势,结合运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等方法,做好成本预测工作,更加科学地控制好决策成本。
首先,利用成本核算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主要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各个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和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然后,进行相应调控。减少固定成本、不可避免成本和共同成本,同时进行最优选择,使得机会成本减少到理想范围。充分考虑企业现金状况,控制付现成本,最终达到控制决策成本的目的。
(二)制定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
1. 制定预算成本
管理统计制定预算成本是以企业预算期内的生产和销售预算为基础,结合历史数据,根据材料损耗的单件计划成本,还有预先知道单位产品的消耗量,包括材料、人工、辅助的材料消耗等,再根据对销量的预估,计算出对应的成本。
2. 制定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由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组成。
(1)制定材料成本标准
要制定材料标准用量,首先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作为参考,选用平均值或最节省的数量,或使用实际测定的数据,制订用量标准,然后计算出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2)制定直接人工成本标准
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工序;其次,通过研究企业的工资支付制度,计算得出标准成本。
(3)制定制造费用标准额
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用量,标准用量一般采用工时表示,最后用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相乘得出标准成本。
(三)考核责任成本
考核企业经营成本不仅要参考所取得的收入,也要了解其生产成本。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需要对产生的费用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是按责任范围归集的可控成本,所以责任成本的考核工作主要是对可控成本的考核,不可控成本一般只做参考。
管理统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方法主要有会计核算、预算控制、定额比较、成本分析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得以数量化,以数值衡量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秦晓霞、王成元,2003),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将责任单位的奖惩与其实际工作情况联系起来,调动其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 成本控制对公司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企业间生产力水平相差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会使企业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也会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成本控制工作是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出的数据,制定出标准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和标准成本相比较,及时调整生产模式,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企业盈利。
(一)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生产中资源的耗费。企业可以较少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产品。特别是耗用稀缺资源的企业,资源的节约使用不仅会降低成本,更是对自然资源的节约。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成本是冲减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成本的有效降低会带来企业盈利的增加。降低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重要条件。如果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价格便可以相应下调,同时企业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耿建新,2011)。
(二)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控制不是说一味地降低成本,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更科学地分配资源,通过管理统计的调控,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表现在:
1. 可减少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浪费
管理统计制定定额标准,对超出定额的部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使用限额领料单,多次小批量领取生产材料;定期盘点原材料,防止盗窃。将原材料和动力尽可能地投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产量。 2. 可减少费用的浪费
如企业的电话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管理统计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并定期考核,对变动较大或占用比例较大的部分进行削减,避免不合理的资金浪费。
(三)加强成本預测能力
管理统计以现有的成本数据为基础,结合使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预测出未来的成本情况和变动趋势,对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帮助管理者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成本预测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首先,成本预测是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靠事后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事前控制应该成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Yin Guo-li,2010)。管理统计对已核算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预测成本变动趋势,并及时做出调整。其次,成本预测为降低产品成本指明方向。
(四)有利于责任会计的实施
责任会计的实施是控制成本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行责任成本制,首先分解企业总的成本控制目标,再将目标细分到各个小单位或个人,要求各单位或个人对其责任范围内的成本承担责任,从而使职工主动降低成本(张宏丽,2006)。建立成本责任制,可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使其明确各自的成本管理责任,根据完成情况的好坏,进行奖励或追究经济责任。
四、 目前管理统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的不足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管理统计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管理统计的运用虽有所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统计在我国企业的具体运用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管理统计的认识片面
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只负责事后的算账和报账工作,直接忽视了管理统计的作用。我国管理统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常常把管理统计的工作划分到别的部门,如:把计划职能分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给财务部门,把控制职能分给生产部门等等(孙丽娟,2010)。这些管理方法使得原本完整的管理活动被割裂开来,降低了管理统计应有的效果。另外,从事管理统计的工作人员本身素质并不是很高,达不到管理统计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反向导致企业对管理统计的忽视。在一些中小型企业,管理统计工作甚至直接交给了财务会计或公司高层管理者来执行。
(二)管理统计理论的实用性差
现阶段的管理统计理论实用性不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管理统计理论研究虽然日趋完善,但许多还只是对西方理论的引申。另外,我国管理统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但过分依赖于模型,以实际问题进行嵌套,也会导致管理统计理论可操作性差。另外,我国管理统计的理论之间相互离散,联系不够密切。而且管理统计理论本身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加上公司管理体制、员工观念上的差异,这些都对管理统计理论付诸实践造成困难。
(三)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需要改进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以产品数量来直接分配生产成本,而企业以不同规格、不同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使用这样的分配比率太过于粗糙,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现在,许多企业为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要求,生产出专业性强、品种繁多、批量小的产品,此时,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便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成本核算中的品种法,是按照品种来分配生产成本的。虽然,对于生产大批量的单一产品企业,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生产小批量、多型号产品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则过于笼统,只按产量分配,会造成大批量产品制造费用过高,而小批量产品制造费用过低。
其次,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也不合理。在品种法和分批法,制造费用一般按照用途归集,这种过于简单的归集方法直接影响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比如某些产品需要机器加工也需要人工加工,最后在品种和批次中分配时,制造费用是以机器工时分配还是以人工工时分配便不易确定。若使用分步法分配,制造费用按车间归集,若车间存在不同工序的机器,又是需要机器和人工加工,制造费用是以机器工时分配还是以人工工时分配也不易确定(曹菁,2010)。因此,制造费用的分配还需进一步细分,以更精确的工序来细分。
(四)事前的成本控制不足
制定成本标准是事前成本控制的关键。产前的成本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工艺成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等,这些阶段的成本控制情况决定了产品总成本的60%(丁丽,2011)。这些成本定额的制定工作属于事前控制,在真正的生产之前,因以上几个方面的成本所占比例较大,从而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而许多企业成本标准的制定就不准确,直接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不到位,成本管理效果不佳。
成本控制标准为企业进行成本决策及其他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可以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减少盲目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实施责任会计,推动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成本控制标准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提供依据。比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类型的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如果事前成本管理不足,会导致成本计划和各项指标在预测时就产生了偏差(迟雪莲,2010)。预测出的数据实用性不强,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了企业将来的筹资活动。
(五)管理统计电算化的应用不足
管理统计需要运用到其他学科,像统计学和经济学的计算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处理数据时都比较复杂,采用专业的管理统计软件,在对前期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时,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负担,也可使管理统计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为领导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计算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其电算化并不具备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能力,而只停留在事后报账方面。同时,管理统计软件功能的开发有很多不足,约束了管理统计理论中部分公式和模型在生产调控中的使用。以上两点造成了管理统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缓慢。 五、 改善管理统计在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统计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统计意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 学习管理统计的理论知识
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比如在对其培训时应该增加管理统计的内容,树立管理统计意识。同时,企业领导本身也应该主动完善对管理统计工作的认识。
2. 建立相应的约束制度
可以通過制定相应的制度,迫使企业管理者重视管理统计。如在一些重大决策中,建立管理统计的一票否决制(王楷华,2010)。
3. 加强管理统计人员的教育
管理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统计的作用,所以在招聘员工时应更加客观和严格,并定期进行管理统计人员培训,请专家开展讲座或组织人员去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管理统计工作方法。
(二)提高管理统计理论的实用性
管理统计理论要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统计理论体系。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原因和纰漏,形成适用于我国体制的管理统计理论(吕新国,2010)。虽然管理统计理论是从西方引入,但在我国经济条件下,要择善而从,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具体在于成本核算方面。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将产品按照其耗费的工时或产量来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因此,间接费用是以归集出的成本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上。这种方法,忽略了实际生产中产品成本的真正原因,分配得太过简单粗糙。
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其核心是成本驱动因素理论,即认为产品成本的发生与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有相关性的,分配间接费用应关注成本发生的原因,因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从而产生成本。作业成本法在核算成本时,是按作业归集成本,再把各作业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
(三)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1. 混合使用多种成本核算方法
如今,许多企业生产专业性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因此应推行分批法的使用。如果只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会导致其他的弊端,可混合使用多种核算方法,比如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单一产品,使用品种法;对于型号繁多且产量较小的产品,使用分批法核算。同种产品也可在不同工序上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成本,比如某些产品在某一工序前不能区分型号,则在此工序前,使用品种法或分批法,在此工序之后使用分步法,以此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2. 推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对于直接费用的计算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同。分配间接费用时,将各项费用先在各项作业之间分配,再按照各种产品消耗的作业量,把各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中。因为作业成本法关注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所以对长期成本调控是很有帮助的。
3. 成本核算时间改进
企业成本的结转一般是在月末进行,因为月末才知道总产量,并以此分配间接费用,这对产品的报价造成不便。因此,在产品生产的同时及时核算成本,结合生产经验做出成本预测,结合使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好间接费用,最后及时地列出产品成本的各项明细项目。
(四)加强对成本的监控
首先,加强责任成本的监控。确立责任成本制度,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对其可控成本负责(李晓,2005)。同时进行及时的考核,追究相应的经济责任,促使各责任中心的主动成本控制,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控制。
其次,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监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对材料成本的控制。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用限额领料单来反映材料领用限额数量和实际耗用数量,这种凭证是累次凭证,只要使用量超过限额,就必须重新申请,以此加强监控。如果企业产品是连续投料,而且没有实行限额领料制定时,可对原材料进行定期的盘点,考核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实际耗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②对工资成本的控制。员工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是主体部分,用来区分岗位职责和技能,基本固定,但绩效工资则根据员工业绩确定,工资成本的控制主要在于绩效工资,具体根据绩效进行奖惩,减少不必要的奖金支出。③对制造费用的控制。先制定出预算,为各项费用事先规定一个限额,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借鉴西方管理统计常用的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这样编出的预算随产量增减而调整。编制弹性预算时,将成本按其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其中变动成本的预算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固定成本则相对不变。
(五)开发相应的电算化软件
由于管理统计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人工处理的话相当烦琐,若使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保证运算的准确性,而且减少了管理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许多公司仍旧使用EXCEL来处理数据,虽然其通用性好,但还不够专业。考虑到管理统计工作的重点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其中对于成本的预测和控制,使用统计软件会更有优势,比如一般线性模型、数值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使用偏向于统计性质的软件,不仅可以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而且生成的报表更便于事后分析,优化企业的管理。
因此,在开发相应的软件时,其功能应达到以下四点:
1. 与财务软件相兼容
因为管理统计的工作会运用到财务会计的数据,所以若管理统计软件与财务软件相兼容,那财务数据及报表可以直接在管理统计软件中分析和使用,而不需要再重新录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会计和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2. 权限设置更加合理
通过合理设置权限的软件,管理统计人员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得企业财务信息,及时做出分析和调整。
3. 专业性更强
中小型企业一般不会设立单独的统计部门,所以一些对于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工作可能划分到管理统计范畴,尤其是对于成本的监控和预测。所以,管理统计软件在成本预测的功能上,最好偏向于统计软件,尤其是进行线性模型、数值分析和回归分析时,相较于通用性好的EXCEL,生成的散点图可以更直观地进行预测。 4. 可以考核责任成本
管理统计软件首先划分成本的责任中心,最好能精确到某个部门或个人,然后明确划定其工作范围内可以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定期录入数据,使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承担经济责任的大小及完成的好坏得以数量化,制作成统计图,以便更直观的反应成本变化,并对变化较大或所占比例较高的成本进行及时的调控,最后进行相应奖惩。
六、 结语
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管理统计才被引入,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外的部分理论实用性并不强,因而管理统计在我国企业中未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本文通过对管理统计的简单介绍,了解其对企业的具体作用。同时,分析管理统计目前在企业成本控制运用方面的诸多不足,并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统计会被不断重视,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琛.管理统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12(4):23-25.
[2]崔晓兵.浅议企业决策成本分析与控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2):28-29.
[3]秦晓霞,王成元.谈责任会计的应用[J].山西财税,2003(3):21-22.
[4]耿建新.论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51-53.
[5]张宏丽.实施责任会计提高企业效益[J].科技资讯,2006(7):45-46.
[6]迟雪莲.我国管理统计实际运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16-18.
[7]孙丽娟.管理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经济研究,2010(1):21-22.
[8]曹菁.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反思与改进[J]财会通讯(综合),2010(6):35-37.
[9]李晓.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題及改进措施[J]昌吉学院学报,2005(3):63-64.
[10]王楷华.如何提高我国管理统计的地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5):67-68.
[11]丁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18-19.
[12] Yin Guo-li.Project Budget Monitor and Control [J].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20):73-74.
作者简介:
戴昱,男,江苏扬州人,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9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