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教育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本文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对当前小学教育的三个环节进行了讨论,并对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给与一定的评价与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教育 学习
  前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小学教育是我们较早接触到的一种教育,因而,小学教育对我们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我们目前的小学教育中,仍然缺乏素质教育,学校更多的在一味的强调分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快乐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家长和学校眼中的分数。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从而使新知识能够较快的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相结合。
  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瑕疵,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上课,布置课余作业等教学环节中初步探讨了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备课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做到了解学生,只有做到了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了解学生也不仅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也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衔接与转换。最后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对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了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从而为课上新知识的讲解做好准备。
  二、上课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和知识应用都具有情境性。首先,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的课堂导入时,要充分结合之前的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新知识进行导入,要让学生们对新知识感到“亲切”,最起码不要使学生和知识产生距离感。虽然,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知识有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学中,知识结构的建立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按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自主建构形成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情景中的乐趣,他们才会愿意学习,才能学好习。在儿童们学习新知识前,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对新知识感兴趣,我们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觉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又不是很难,才会慢慢燃起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试问谁又会对一个自己都觉得很难的事感兴趣呢?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让他们觉得知识不难,这样才有产生兴趣的希望。
  三、课后环节
  在一节课的学习结束后,要让学生好好去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不仅仅只有反复练习这一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亲自体验知识,验证知识来学习。当然,这里也并不反对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知识,只是反复练习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情绪,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或复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师应动让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结合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而在现实中,实际的情况与以上所说相去甚远,据笔者调查,如今小学生的作业量仍然很大,而且有很大比例的作业都是每天反复发热抄写,我觉得这是很没有必要的。而且,现在小学生的作业也绝非仅仅是老师所留的作业那么简单,家长为了追求孩子较高的考试成绩,往往还会再额外为学生们布置作业,这导致小学生们每天放学回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写作业中度过。这些年一直被人们反复提及的为学生减负,我觉得如今做的很不好,首先减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缩减孩子们的上课时间,我觉得那是在为学校减负,而非学生。减负应该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为孩子们留出时间,让他们去亲近大自然,去和小朋友们去玩,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小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没有灵气的熟练做题工。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多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例如:英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相比我国要灵活的多。他们没有固定的课本,作业也往往是读一些当代小说,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更加人性化,而我国的教育却更加强调背,练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结语: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識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去构建一个知识结构的过程,那么,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愿意主动去建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一个优秀教育者的作用,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们爱学习,愿意去学习,那样才是最好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6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