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及实施框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全球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框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进行定量的、前瞻性的评估,因此被应用于监测宏观金融脆弱性并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提供信息。基于介绍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产生背景、压力测试内容、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以及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并就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实施框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实施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06-0073-03
  Abstract: Sinc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t can carry out the risk resilience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Quantitative, forward-looking assessments are therefore used to monitor macro-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use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 the content of stress test, the systemic risk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Keywords: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作者简介]单建军(1985-),男,汉族,河南邓州人,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监管、审慎管理、存款保险。
  一、背景
  压力测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作为大型银行评估其面临的潜在风险的分析工具。金融监管当局出于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将其应用于微观审慎压力测试(Mi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s,MiPSTs),以评估单个金融机构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然而,微观稳健不等于宏观稳健,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多个金融机构稳健行为的叠加也可能造成灾难性整体后果。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体系中相对较小的初始损失可能放大至系统性维度。基于对危机的反思,各国监管当局开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量化系统性风险放大损失的模型得到快速发展,压力测试的重心转向系统性风险评估的“宏观”视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将压力测试纳入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SAP)的框架內,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宏观金融脆弱性的量化指标。迄今为止,大部分监管当局进行的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仍是作为感知风险来源的诊断工具,它独立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校准。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已开始考虑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校准与压力测试结果联系起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金融部门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宏观审慎压力主要集中在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上,对构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实施框架研究较少。殷俊和刘爽(2011)认为,宏观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管理非常重要,欧美国家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宏观压力测试工作, 在宏观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压力测试方法等方面领先,而我国需要加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应用研究,建立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管理数据库,不断提升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结果应用。方晓(2015)认为,建立并科学地开展银行业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对于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意(2017)认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对于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非常关键。张立华(2016)认为,大部分国家(地区)将FSAP压力测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阮健弘等(2018)认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目的是服务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本文主要介绍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产生背景、压力测试内容、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梳理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并就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实施框架提出政策建议。
  二、宏观审慎压力测试
  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评估宏观经济极端冲击对金融系统的资本、盈利能力和支持整体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影响,适用于监测宏观金融脆弱性,并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提供信息。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微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共同促进金融稳定。   近年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成功发展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纳入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该机制的概念框架包括宏观金融反馈效应,以及来自金融实体和市场间的直接和间接传染渠道。二是宏观审慎压力測试的应用范围由银行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宏观审慎政策的目的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银行通常是经济信贷的主要提供者,但还需考虑银行系统以外的经济活动中积累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实体的互动(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所有这些金融实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压力冲击做出反应,相互作用。
  三、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
  (一)概念框架
  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是由宏观金融反馈效应以及直接和间接传染引起的,它随着经济和金融周期的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各种类型的金融实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会在不同的时点自然而然地放大或吸收风险。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内部的脆弱性(包括杠杆、流动性不足和信息不对称)会相互作用。宏观审慎压力测试需要从整体角度考察金融体系,以了解其如何吸收和放大冲击。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的模型构建基于概念框架的发展。早期,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研究侧重于确定金融冲击的来源,而不是冲击在整个金融系统中传递的方式,它假定风险是外生而不是内生的。之后,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转向直接传染方式,多米诺骨牌效应是风险直接传染的一个显著特征,它通过交易对手之间履行合同义务的传染方式,引发系统性风险。后来,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关注于间接传染方式,主要通过“减价销售”、“信息不对称”和“策略互补”三个渠道来传导冲击,金融机构间的资产相关性以及金融机构行为的趋同性是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内生性因素。
  (二)经验方法
  监管当局要开发可靠且全面捕捉系统风险放大效应的操作模型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的可用性、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的范围和种类、建模的难度等方面。例如,银行间风险敞口的数据通常只覆盖国内的重要银行,在涉及跨境风险分析时难以为继,部分机构详细的数据信息往往只有监管机构可以掌握,而实施压力测试的机构只能获得有限的访问权限。加之,监管数据往往是滞后的会计数据,而且来源很大程度上仅限于资产负债表信息,这可能会遗漏场外衍生品交易和代理商的行为信息。而在建模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经验参数的标准模型。各国监管当局使用的模型分析普遍侧重于直接传染方式,较少关注宏观金融反馈,极少关注间接传染方式。比较而言,线性数据模型虽然更易处理,但由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连续性,为捕捉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中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正,如何做到这一点仍在探讨之中。此外,为压力情景选择适当的严重性级别,对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发展之路
  目前,关于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采集和建模方法存在诸多限制,金融监管当局尝试开发一种结构化且兼具灵活性的方法进行宏观审慎压力测试,这种方法被称为包容性框架。它是将各种类型的数据集合和具有不同特性的模型整合在一起,来分析整个系统范围内的风险损失,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完整,减少了单一模型(或单一分析框架)的风险和局限性。随着数据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建模方法的日益完善,未来包容性框架将把理论模型与简化形式的方法结合使用。它能够将许多独立的模型纳入分析,可以是结构模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实施,亦或是简约模型,采取自上向下的方式实施。包容性框架还可以在国际协作(双边或多边)中发挥作用,对区域或全球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加拿大、欧盟、日本、英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
  五、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政策的联系
  (一)资本缓冲要求的校准
  巴塞尔协议III框架包括留存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一系列多层次资本缓冲,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弹性。由于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可以对总资本的需求量提供指导,并评估资本水平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因此成为校准资本缓冲要求的有利工具,对宏观审慎监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本不足时,监管当局可以执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或其他资本要求,来调整金融系统的资本缓冲以应对风险。
  (二)为更广泛的政策工具提供信息
  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可以为更广泛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提供信息:它能够识别并量化单家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能够对不同经济周期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前瞻性的评估,能够量化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风险,能够促进危机管理中“恢复与处置”框架的完善,还能够深入解析压力情景下监管限制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六、有效的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框架
  (一)治理架构
  有效的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治理架构包含三个要素:评估意愿、评估能力以及协调合作。其中,评估意愿是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框架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指依法向指定的机构明确授权宏观审慎职责,包括系统性风险监测,以及具体的中间目标。一般而言,宏观审慎压力测试职能被赋予国家宏观审慎机构,如中央银行、监管理事会等,目前在许多国家(地区)是由中央银行组织实施。评估能力是为了确保压力测试机构能够及时获取充足的数据信息和提供充足的技术资源,这对正确执行系统性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建立明确的机制,以确保风险评估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二)问责与沟通
  强有力的问责机制能够确保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结果和政策影响承担责任。公开交流(如定期向国家议会作证、金融稳定报告、政策声明披露和会议记录等)能够促进公众加深对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理解,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过去几十年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逐渐提高,压力测试结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披露。这种沟通机制提高了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可信度,有效促进了市场自律,对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市场信心、实现风险定价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一些研究对压力测试结果是否该向公众披露持怀疑态度,它表明信息披露需要谨慎进行,否则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破坏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担机制、弱化尽职调查、动摇市场信心等。因此,如何确定压力测试披露的最佳透明度仍是一个敏感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8(2):39-46.
  [2]熊波.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估指标分析与压力测试[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3]殷俊,刘爽.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应用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1):13-18.
  [4]方晓.宏观压力测试的新知[J],中国金融,2015(9):95.
  [5]方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宏观审慎视角下的三个压力测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2):48-66.
  [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及应用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8(7):1-15.
  [7]张立华.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全球成效[J].中国金融,2016(7):80-82.
  [8]彭建刚.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15(10):80-81.
  (责任编辑:顾晓滨 董博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9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