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促进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国家为提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水平和高等教育学校整体实力,先后实施了“985工程”“211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积累了实力雄厚的大学以及排名世界前列的学科,但是也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针对一些身份固化的教育现象,我国继而提出“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
地方高校因其先天优势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建设中明显不如“985”“211”高校。这些高校凭借着先天优势以及国家的重点资金支持,将地方高校远远丢在后面。但是,需要清楚的是,地方高校的数量很多,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所以,地方高校在对于人才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转型的机遇,真正利用“双一流”建设实现自身的转型。
1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现状分析
1.1 地方高校的发展状态
地方高校一般隶属于地方政府,其发展主要依靠当地财政支持,所获得的资源相比全国性大学相对匮乏。地方高校因其地域的局限性、师资力量的有限性、基础教育设施的不完备性、学科建设的软弱性,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极弱,使得学校的教育水准处于中下流。据数据统计,我国现有地方高校数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半,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此外,地方高校目前在建设中存在惰性,相应的管理人员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没有正确意识到“双一流”建设所带来的机遇。片面以为“双一流”建设只是属于那些“985工程”“211工程”大学,自动地退出“双一流”建设潮流。究其原因,地方高校的意识较为传统,没有正确领悟国家颁布“双一流”建设用意,不能及时融入“双一流”建设中去。
1.2“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双一流”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流大学;二是建设一流学科。之前所谓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都被实力雄厚的大学所收入囊中,几乎难以在地方高校出现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如今,“双一流”建设带给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甚至一跃成为一流大学的机会。其将打破身份固化的现状,将目标定位于解决问题上,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体制,为地方高校加入一流建设提供空间支持。除此之外,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根植于地方特色,与当地各方面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就是说,大环境的改变给予地方高校发挥地域优势的条件。
2 人才队伍对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
2.1 判断教育组织水平优劣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任何有组织的地方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于高校来说,一支优良的人才队伍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更是体现了学校组织水平的优劣。“双一流”建设中,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进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人才的支持,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纸上谈兵,缺乏实力支持。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其想要在“双一流”建设环境下实现华丽转身的必要建设,是学校重点的项目建设。[1]
2.2 激發积极性,为教育环境注入活力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引导者和实践者。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教育环境注入活力。通过人才的引进,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后期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此外,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和晋升途经,留住有实力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在进行人才招聘时,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于师资进行严格考察,真正接纳符合高等教育水准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
3 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人才建设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对于人才建设存在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表现。主要包含七个方面,一是人才数量不足;二是人才引入机制存在漏洞;三是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均衡,缺乏综合型人才;四是人才流动频繁;五是人才奖励机制存在问题;六是人才评价标准有失公正;七是缺乏国际意识。
3.1 人才数量不足
由于地方高校的地域局限性,其知名度和品牌做得不如那些“985”“211”名校成功。人才的获得难免比较艰难,而且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差。地方高校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较弱都是导致人才数量不足的因素之一。人才数量不足使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小班课往往都要改成大班课。相比较,小班课的教学效果优于大班课,但是人才的不足使得学校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课程设置。总之,人才数量不足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无法满足教育需求。[2]
3.2 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存在漏洞
人才的引入并没有做到综合素质的考察,而是偏重于所谓的职称,使得人才引入存在较大质疑声。真正的人才并不是靠职称所能衡量的,而是通过其教学水平和个人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综合判断。人才引入之后,地方高校缺乏对于人才的培养意识。一些人才进入学校,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单向输出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和课程。这样一来,人才与时代脱轨,就慢慢呈现素质下滑趋势。
3.3 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均衡
高校教育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这种人才类型的平衡要把握好原则。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需要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作用力,两者的配合才是地方高校脱颖而出的关键力量。此外,综合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界急缺的人才类型。高校教育不仅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4 人才流动频繁
地方高校由于先天优势不足,即使将人才纳入体系中来,但是过一段时间一些具有实力的人才便会主动跳槽。究其原因还是地方高校的人才管理机制存在较大问题,没有能力留住人才。人才的进入和快速流出使得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处于一种极其浮躁的状态,缺乏相应的教育学习环境。
3.5 人才奖励机制存在问题
人才流动频繁,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奖励机制。人才进入高校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努力之后发现,不努力的人比自己的工资高、职位高、奖励多。人才奖励机制必须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
3.6 人才评价标准有失公正
人才的评价往往是以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数量以及课题进展,而忽视了高校老师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在这样畸形的人才评价标准下,老师都跑去弄课题、搞科研、写论文,那么教育谁来负责?
4 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应该重点关注的,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4.1 强化人才强校战略观念
人才强校绝不是空喊的口号,地方政府以及高校领导层必须正确领会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和意义,并积极采取相应行动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从思想意识上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对于地方高校的意义,从而抓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4.2 注重人才引入
地方高校由于知名度和地域条件比不上老牌院校,所以在学校建设中更需通过后天努力积极缩小差距。地方院校的先天缺陷之一是人才数量不足,为此必须积极引进人才。要从地方出发,进而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总之对于人才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国内国外,只要具备人才的基本要素,地方高校都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人才引入工作。同时,通过招募外国人才,可以让学校更具有国际意识,更快跻身于国际舞台。
4.3 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进来之后并不是结束,恰恰是人才培养的开始。如今时代变化迅速,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对人才的培训工作,让人才时刻处于一种成长学习的状态,与时代接轨。
4.4 注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單个的人才力量较弱,地方高校若想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赶超老牌高校或者使学校水平得到提高,单个的人才起到的作用不大。学校的整个人才体系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学科、各学院之间要搞好配合,消除学科教育壁垒,使得人才队伍体系更加完善。
4.5 建立健全奖励评价机制
奖励评价机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奖励;二是评价。对于人才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不能单单靠科研成果、论文数量以及课题数量来评价一个老师,更重要的是其教学水平真正落实到教育目的上来。此外,奖励机制的科学合理可以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
4.6 优化教学软硬环境
软环境指的是教育学习氛围,着力打造一种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教育学习氛围。此外,学校的各种实验室、仪器设备、文化长廊建设要大力跟进。
5 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对于地方高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地方高校必须在时代潮流中正确领悟和赶上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实现其华丽转身。想要建设一流学科或者一流大学,地方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其教育水准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7,37 (4):48- 51.
[2]石海燕,柳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 (l):118- 121.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科研重点中青年扶持项目(校科字[2018]第014号)。
作者简介:郭邦圣(1986-),男,汉族,籍贯:山东日照,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