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愈发激烈,而今养老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则是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同时,对积极心理学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系列可行建议,以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老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新养老模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积极心理学;应用;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面临的是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在如今养老领域之研究依旧存在着严重不足。养老院水平参差不齐,老年人收入差距悬殊等原因限制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在国外发展迅速的积极心理学亦成为影响养老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心理学之引用能够更好地推动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均寿命的延长。
1 积极心理学之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于2000年正式提出,其提出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artin ESeligman教授,其定义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平,对于人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重视,如Seligman教授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
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与其同事罗丁(Judith Rodin)所做的一组实验后所发现的一个现象。其设置实验组能够自由决定盆栽的种植与摆放,设置控制组被告知盆栽会有养老院的员工进行料理,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她发现:实验组的被试更快乐、更活泼、更机警而且更加健康[3]。
兰格之发现用于现今社会养老当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方式,其主要运用的是“专念”的重要作用。专念即“积极留意新事物,无论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还是从比喻意义上来说,都能让人充满活力——它不仅不耗神,而且提神。[4]”老人通过对盆栽的护理照料时便是在使用其专念力,关注盆栽生长变化,从而提振老人心情。1999年,心理学家HeinerMaier与Jacqui Smith发表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即对衰老的态度是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5]。积极看待衰老较消极对待衰老,其寿命明显更长,且生活更为健康。
因此,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否定心理学的不平衡性,将“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2 中国养老新形势及出现的心理方面问题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1828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0万个,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10.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5.9万个;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2355.4万人,比上年增长9.3%;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40.5万人,比上年增长52.8%;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282.9万人,比上年增长9.7%。
养老人口极速增长,养老机构不足、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心理调和问题尚未解决,这些种种问题的爆发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在此对老年人之心理问题进行一定分析。
2.1 传统家庭养老可行性逐渐降低,青年人“养老、敬老、孝老”的时间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人受到信息化、现代化影响颇深,不止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所谓的“过劳”现象,因“浪费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原因,在物质条件较为富足的当下,人们对于消费观念有了新的变化。
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己基本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导致的便是斯格尔所说的“工作与消费循环”[6],整个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过劳时代”。工作时间逐渐不再局限于公司,“24小时工作制”的出现,这些都导致青年人养老、敬老、孝老的时间不断减少。
除此之外,攀比性消费导致的浪费式消费也导致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加重,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森冈孝二提出“随着消费的增多,欲望也在膨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高级,若以新的消费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已经满足的欲望不过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样一来,人们为了满足欲望,就不得不拼命地工作。[7]”所以“老人居家,子女孝老”式的传统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不适应时代潮流,老年人需要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新方式。而因为传统家庭养老的可行性下降,老人的社交需求受到影响,即子女定期的看望起重要作用。
2.2 无法正确理解衰老问题,存在明显过渡缺陷
人们对于年龄结构的认识,是有一定局限性存在的。伯尼斯·诺嘉顿曾提出“社会时钟”理论,认为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和认知。这一观点正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并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将其看作是静止不变的,而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著名日裔美籍音乐家小野洋子在2015年2月18日写给批评者的信中曾说过,“我唯一的担心,是那些对老年的歧视者们的批评,会最终影响到我,使我屈服,使我真的老去。”当一个老年人陷入“老年”这一心理定势时,那么有关“老年”的各个形象便会自发启动,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中年与老年的一字之差也将会扩大成为两代人的态度、行为差别。
兰格所提出的“专念”便是要关注变化,所以在中年与老年的过渡阶段,应当要留意两者之间的变化,而不是直接形成老年心理定势。如今社会,很多老年人对于衰老问题看待有一定偏差,記忆力差、耐力差、身体弱等等都不是老年的代名词,因为“变老”而产生的很多消极后果,很多都是因为“启动”效应所引发的。认为自己老了会加速自己的衰老,并非只有年轻人能够保持朝气。 2.3 无法适应从家到养老院的转变
养老院的设计理念应当是“辅助生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类似于医院的设计,如老年人夜晚不能关门,集体式房间,护士病人关系等等。这种设计,使得入住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而真正的“辅助生活”是让老年人没有感受到机构化,即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美国辅助生活养老模式创始人克伦·布朗·威尔逊(Keren Brown Wilson)便明确指出“辅助生活”概念,并且进行实验证明,住户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并且健康程度得到保持,身体功能和认知能力都得到提升,重度抑郁症发生的概率下降[8]。
无法适应从家到养老院的转变,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养老院的设计出现了严重不足,更多的养老院便是如同病房式管理,缺少自由。过于依赖护士、医生、护理师等等人的协助,而减少了自己自身能力的巩固与发展。
3 健康心理学在养老领域的合理应用
随着健康心理学的提出和发展,在许多不同领域得到认可,其运用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9]如今切实可行的几项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专念”自身,动植物治疗法的引入:阿图·葛文德曾在《最好的告别》中引到大通纪念疗养院的例子,疗养院除了有居民外还有100只鹦鹉、两条狗、四只猫、一群兔子和一群鸡,除此之外,还有数百株室内植物和一个菜园、花园。研究者研究了该项目两年间效果表明,大通疗养院居民需要的处方数量下降一半,死亡率下降了15%[10]。
此例与之前所举兰格之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共同证明了动植物引入养老院的积极作用。而兰格更是解释其发生作用的关键之处专念,其重视的是突破老年人这一思维定势给老人带来的影响,更有活力、热情,能够留意变化,专注于自身健康的变化。
动植物治疗法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而其所需的条件仅是一些动植物以及必要的管理与护理,对于如今的养老院引入此方法能够创建一个积极的、活力的氛围,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积极心理。
第二,拓宽社交范围,建立新社交关系:传统家庭养老中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社交关系不断出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血缘关系的作用。
随着养老院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新兴事物,如“年纪较轻老年人与年纪较大老年人结对计划”以帮助年轻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青年与老年结对计划”,则是通过社会青年同养老院老人进行合作共赢,以推动青年帮扶老人、走向社会,引导老人传授技艺、经验。并推动老年人重新走向社会,提升其执行力和自信心,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参与社会管理,以满足老年人之获得感,实现其社会价值。并且更好地与其他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11]。
在此过劳时代,应当推动新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不能只局限于血缘亲属关系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的帮扶行动的广泛实行,当是这个时代之主流。
第三,淡化护士病人关系,辅助生活走向养老:走到医院变会启动“医院”这一概念,从而想起有关医院的各项内容。而在如今养老院中的护士形象亦是会让老人启动医院中的“护士”形象,打针、注射等等内容便会启动。所以,兰格曾有实验证明,当用名字代替角色时,有更多的人会回答说他们愿意寻求帮助[12]。
淡化角色的制约,而选择更为简单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能够事半功倍。“以人对人的姿态与医务工作人员交流对我们最有利。”将自己从病人这一角色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是做自己,这样更可以做到专念,故有淡化护士病人关系之说。
如今的养老院则是多了医院的氛围,而少了一个家庭的氛围,辅助生活便是能够让住户保持与那些住在家里的人有类似的自由和自主包括有权利拒绝处于安全考虑或者机构的方便而强加的约束。或许这一理念的实现仍有些难度,但在尽可能情况下,提高老人的自主选择权力是可实现的,提高老人的自我决断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帮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己基本满足,人们所需要的更多是“自我实现”,所以很多养老产业开始寻找突破,并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经验进行辅助,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其中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 Sheldon K .M ', &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 cho lo gy Is Nece ssary[J].Am Psycho,2001.
[2] Ruark J.R edefining the Good Life:ANew Focus in the Sociai Sciencesm.APA online.See: Http://www.apa.org/ed/goodlife.htm l.
[3] Ellen J.Langer & Jud ith R od in,T heEffects o f C hoice and E nhanced Perso nal Respon sib ility fo r the Aged:A Field Experin ent in an In stitu tional Setting[J],JournaJ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P sycholog,1976.
[4](美)埃伦·兰格著,丁丹译.生命的另一种可能[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Heiner Maier&Jacqui Smith,Psy cholo gical pred ictors of mortality in oH age.[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B,1999.
[6] Juliet B.5 chor,The Overworked American:The Unexpected Decline of Leisu re[J].Science and Society,1994.
[7](日)森冈孝二著,米彦军译.过劳时代[M].新星出版社,2019.
[8]Keren Brown Wilson,An Aging America Faces me Assisted Living A lternative[J]. USA Today Magazine,2000.
[9]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 (3):321-327.
[10]阿图·葛文德著,彭小华译.最好的告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1]郭愛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D].江海学刊,2006.
[12]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