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下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兴产业背景下,职业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还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间题,职业院校要充分认清这些间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激发学生参与职业培训的兴趣,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夯实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基础,推动院校的职业教育顺利发展。本文主要以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为根基,提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湖南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峻,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职业学院,应以时代发展需求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对人才的教育机制。[1]党的十九大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鼓励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通过不断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和能力,促进他们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湖南新兴产业蓬勃發展,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但当地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却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应充分认清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改变,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进行对接。
  1 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在2018年,湖南具有规模的工业增加值增长7.1%,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929户。新兴产业发展出现整体提升的态势,为更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工程机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60亿元,增长9%左右,稳居全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第一位。[2]
  2018年,湖南一些相对具有规模的工业企业连续创发展新高,其中华菱钢铁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利润75亿元,创历史最佳;还有一些企业利润一直在增长,让企业走向了快速发展道路。[3]2018年湖南省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抓好“五个100”。借此良好机会,新兴优势产业链将获得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倾斜的支持,进而取得深度、广度、一体化等全方位发展,助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为湖南经济稳定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2 新兴产业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各方主体对于校企合作缺乏一致的认知
  在湖南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出现了快速提升的状态。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迎来实践发展的机遇,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要实现顺利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些校企合作中,企业一心只为自己的企业谋利益,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支持与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在学校层面,一些职业教育教师本身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在自身的专业水平上比较先进。但这些教师对于校企合作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只会耽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最后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专,实践操作不精的场面。由此,院校的教师对校企合作的担忧胜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
  2.2 校企合作中的文化价值割裂与冲突
  企业发展与院校发展的初衷与价值观是不同的,当各种价值观不是重合状态时,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就会成为泡沫:一是职业院校与新兴企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存在错位。职业院校本身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发展存在较强的责任心,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希望学生能依托企业中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发展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减轻学生将来就业时的迷茫感;而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企业发展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人才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人才培养和招聘成本。企业与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初衷和思想是错位的,导致双方的合作目标不一致;二是校企合作中文化氛围也不同。一般而言,企业发展中的文化都是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企业文化大多比较紧张有序;职业院校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大多以自由、和谐为主基调。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给双方合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2.3 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然而从湖南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来看,其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湖南省企业发展法规基本做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支持和鼓励一些新兴产业进入当地的发展行列,但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法规还处于不完备的地方,需要引起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为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支撑。
  3 新兴产业下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
  3.1 加强文化嵌入,夯实校企合作育人的文化基础
  嵌入本质上是一种“求同存异”的过程,以达到育人一致的目标。[4]就像上述提到的,企业和院校在用人育人机制方面存在诸多的不统一,不仅不会促进校企的顺利合作,还会影响人才的顺利培养目标实现。为此,要想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校企双方应在文化嵌入上下一定的功夫。
  良性的文化嵌入会促进主体合作的效率,显著提升合作成果:一是湖南相关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加强对新兴企业的深入了解,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合理把握。院校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中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发展输送较为合格的人才。当教师用与时俱进的形式教育指导学生,学生就会以一定的高度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而接受企业的管理模式熏陶,为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一定的支持;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认识到组织文化必然具有多元性,生硬而严肃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让年轻的员工会产生一定的压抑感,而通过设立一定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轻松的工作氛围,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为此,那些新兴的企业应在文化氛围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加入,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引发院校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与院校文化的深入嵌入。   3.2 实施共同治理,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
  从当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和院校基本各怀主张,不仅达不到顺利合作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的总体发展。为此,针对湖南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和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相对统一的人才管理机制,保证双方的合作顺利开展。
  一是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支持,只有具备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机制,院校和企业才能放心进行合作。为此,湖南省在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入驻的同时,应强化相关法规的制定,支持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提升与发展;二是通过合作弥补校企双方存在的发展缺陷。在新興产业大力发展的状态下,企业与院校之间应互通有无,因为在如此多元的发展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加大,企业依靠自己内部的培训远远不能达到人才发展的目标,为此,校企双方应加强彼此的融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信任,让学生既能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又能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刘企业的认知。这样培养的人才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3.3 加强制度建构,夯实校企合作制度基础
  制度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校企之间要想实现顺利合作和提升,需要建立属于双方的合作责任制度。有了双方确认的共同制度为基础,校企之间的合作就会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各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一是校企合作需要当地相关文件的支持。为此,湖南政府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与院校相关领导的沟通,计职业院校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当前的一股清流,只有认识到趋势的重要性,相关院校才会在校企合作中更加积极。在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任一定要明确,既要保证职业院校科研教育的正常运转,又要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二是要加快完善企业化办学制度。相关职业院校应加大与企业的联系,探索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在发展规则制定中也可以聆听院校教师的相关意见,掌握当前职业学生对企业发展的模式期待,制定出企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当校企双方达成一致的教育制度时,学生在院校和企业实习操作中就不会产生“错位”感,为将来顺利走向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激励制度。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往往投入大于受益,因此,不能只用具有强制性的硬约束,也要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能动性。国家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鼓励产学研结合、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向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等,并将其制度化,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产业格局,有针对性地建立地方性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办法措施。
  总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是很必要的,校企合作可以顺利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这一需求,但完美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需要很长的时间。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机制,给予院校和企业支持,让职业院校和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自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互通有无,相信经过时间的磨合,校企双方一定在合作的路上越来越默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宽。
  参考文献:
  [1]孙健,贺文瑾.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济动力及其提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92-197.
  [2]谢敏,顾军燕.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与评价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41-44.
  [3]王瑞荣,李志彬.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2):21-23.
  [4]金鑫,王蓉.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差异与校企合作水平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2):50-56.
  作者简介:谭新兰(1981-),女,籍贯:湖南未阳,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