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因资金、理念、师资、校企合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越加成熟。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打造 “互联网+校企合作”教育合作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在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共同选择。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在操作层面上却举步维艰,一是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二是校企合作往往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国家出台了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伴随着“互联网+” 思维运用到各行各业,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成为了可能,也为传统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改革和革新提供了较好的方式和途径。
  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研究
  (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
  云计算指的是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信息技术服务模式,该技术整合了网络计算、并行处理、集群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物联网主要是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的感知、通信、计算以及执行等各种设备将实际世界的信息进行获取,同时通过网络将信息进一步向外传输并进行处理,进而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连接的应用型网络;而大数据则是指具有较强的洞察力以及决策力对信息处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将多种信息资源进行高效处理的技术。
  (二)电子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与高职教学的相结合,能够促使高职教学的设计教师把目标进一步锚定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某一个技术之中,之后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另外,能通过信息偶遇技术,将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并且能够在许多不同种的信息偶遇情景之下进行技能与知识上的学习,最终保障在技术背景下,学习者能够将自身的学习任务得以完成。另外,电子技术在进行与告知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并必能自主开始,而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激活,电子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就是必须要依托与一定的平台才能够将其中包含的教学特性进行激发,而这个激活方式则需要根据相对的高职教学情境应适应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并且要根据学习者的特性以及学习的效率而采取不同的技术。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介入力度小,缺乏相关的政策约束
  尽管我国政府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合理的规划,但地方政府在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管制力度等方面介入力度不大,同时政策落实到各地区政府之间时,易出现偏差。监管和督查的无力,违法违纪得不到有效的约束。政策上缺少激励机制,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二)企业认识不到位,缺少主动参与的动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目标是盈利。如果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能达到盈利目标或利益受损,将直接影响合作意愿,不能达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企业往往意识不到自身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基地,仅仅把这些人才的培养视作一种劳动力流动,企业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对于参与到‘互联网+’的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兴致不高。部分企业认为,进行‘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模式改革意味着支出更多的成本。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创新途径
  (一)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积极统筹、搭建平台。政府在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方面需处于主导地位,可结合当地的经济与产业结构情况,利用“互联网+”技术统筹相关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机会。
  其次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政策推动、形成共赢局面。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通过“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广泛宣传和推动。地方政府需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高职院校可以节省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引进规模企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可以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形成多赢的局面。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校企合作新局面
  首先企合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建校企合作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对专业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中的技术、设备、知识、资本以及管理的诸多要素,保障学生在获得了学校的智力、教育等要素之后,能够充分的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且并营造企业自身的职业教育责任感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促进高职院校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最终与企业形成互助互学、培养更多人才的局面。
  其次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共搭“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同时,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員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通过共建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深入企业接受企业的培训,在能力上得到提升;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同时可以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练创新团队,教师与技能人才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开展校企科研攻关项目等。
  再次基于“互联网+”技术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时代最快的就是变化,任何行业都是日益更新的在不停地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由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课程同步、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通过构建虚拟工厂、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节约成本;实训基地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等将会提升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最后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以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网络质量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 赵东明,赵景晖.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06):42-46.
  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校企合作”新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探讨与应用,项目负责人:郭凌岑,罗晓林、张虎、李欣,项目编号NC2017B122。
  作者简介:郭凌岑(1980.03- ),男,汉族,四川宣汉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机电、模具、机械设计制造与控制技术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