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国企业的风险应对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庚子年伊始,疫情“黑天鹅”给我国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很大冲击,多数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风险和财务危机。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企业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隐患及原因,提出风险管控及危机应对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疫情期间;企业风险;公司治理;优化路径
一、选题意义及理论概述
1.选题意义
目前许多企业把面临的资金链断裂、产业链不畅等危机归结于疫情。疫情固然会带来风险与挑战,但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当于企业的内核,如果企业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具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在危机发生时做出迅速反应和及时应对。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对疫情期间企业风险形成的原因、化解风险的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识别、分析、防范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意义。
2.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广泛倾向于后者。从广义来看,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整套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而维护公司各方的利益。
3.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根据学者所支持的利益主体不同,公司治理的理论流派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认为按照“剩余风险与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股东投入的资本是企业经营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股东还承担着剩余风险,所以公司应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经营的最终目标。而另一类则是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个人和团体的投入,强调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疫情期间企业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
疫情造成的长时间停工对企业经营资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融资和债务方面。在资金的流出环节,那些通过高杠杆、高负债快速扩张的企业,势必会面临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务压力。同时,停工期间金融机构的利息、各项税费、租金等刚性成本开支持续发生。对于资金的流入环节,由于金融系统普遍延迟开工,相关授信业务无法办理,对企业的融资业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原来销售端计划的签约和回款都会因疫情而周转不畅。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血液,一旦企业长期面临资金的入不敷出,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为继。
2.产业链条衔接不畅
在现代化商业生态中,几乎所有的业态都是由环环相扣的企业群体组成的长链条,只要链条上一环节的企业群体停止运行,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疫情期间,物料、生产工具无法按时到货,严重影响复工前的准备,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整个流通环节停滞,原材料运不进来,产成品发不出去,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未能实现同步运行。
3.法律风险增加
由于供应链的衔接不畅以及物流阻滞,订单履行和延续存在难题。企业很有可能无法按时完工交货;产品合同难以履行;工程项目不能按计划施工;出口业务的发货运输受到影响。一旦订单违约,企业将面临高额的违约成本,法律风险增加。
4.各项成本开支增大
停工期间的贷款利息、员工工资、房屋租金等固定成本支出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上游企业的复工产能不足,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面临“用工荒”,直接人工成本增加;物流阻滞带来的产成品积压使库存成本上升。
5.返工人员流动受阻
受疫情影响,各地采取了严格的隔离、交通管制、封闭等防控措施,造成大量外地员工无法准时返岗。巨大的用工缺口使产能无法完全恢复,这无疑给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三、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复工复产风险的原因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疫情不过是一个导火索,使隐藏在企业内部的问题暴露出来。企业危机的爆发,其原因都可溯源至企業的公司治理问题,即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协调问题。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1.公司与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协调问题
企业的现金流不畅,无非是资金的“开源和节流”出现问题。从资金的流入来看,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决定着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一步影响着企业筹资渠道和投资类型的选择。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负债、高杠杆的融资方式以谋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一旦经营不善,企业需要承担巨大的偿债压力。从资金的流出来看,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目标并不能完全一致,经营者则追求薪资、名誉、社会地位等个人目标,如果董事会、监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经理层可能违背股东的利益做出盲目的投资决策,为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负担。而债权人只希望企业能为自己到期收回本息提供可靠保障,而不想承担疫情带来的财务风险。股东、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关乎着企业如何通过“开源节流”度过资金周转的难关。
2.公司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协调问题
基于产业链上游的角度,疫情使供货商承担着发货时间延长、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回款周期延长的风险;而企业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面临原材料短缺、采购成本增加的风险,寄希望于供应商给他们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折扣及更长的信用期以降低采购成本。从产业链下游来看,原材料不足、员工缺口、物流管制使企业无法按时交货、合同违约的法律风险大大增加。供应商、企业、下游客户之间的风险和目标差异,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导致双方的利益矛盾。
3.公司与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协调问题
从资金的流出来看,刚性成本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其涉及的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类型较多。比如,房屋租金-社会出租人、各项税费-政府部门、员工工资-雇员等其他利益主体,他们对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也会存在矛盾。房屋出租人希望企业尽早履行租金的支付义务,政府部门要求企业按期缴纳税费、积极承担社会成本。如果企业能够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平衡其他方的利益要求、协调多方关系,就能实现资金“节流”。反之,多方利益冲突带来的资金大量流出会成为压垮企业的一块巨石。 4.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协调问题
作为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疫情期间,员工承担着正常薪金报酬损失以及返岗后健康保障的风险,而企业正陷入“用工荒”的困境。复工后企业对于员工工作效率的过高期望与员工对工作强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如果企业不能充分考虑员工对企业的影响,无法将员工的权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相互协调,将会引发员工的抵触心理,给疫情后期企业的复工复产带来很大阻碍。
四、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应对路径
在疫情给企业外部生态带来巨大冲击的形势下,公司治理结构在危机应对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下将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的角度为企业的危机应对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1.企业(经营者)与股东风险应对的路径
第一,合理配置股权结构。将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要避免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形成的大股东操控公司利益、过度投资造成企业财务负担;又要避免股权分散形成经理主导的治理模式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企业的短期经营行为。
第二,优化董事会的人员结构。在完善专业委员会组织架构,提高独立董事占比的基础上,要关注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背景、风险管理意识和勤勉履职能力,发挥对公司重大决策及经理层的管控作用。专业委员会应针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各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制定、调整经营计划和风险应对措施。
第三,充分发挥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对于企业制定的重大战略应当保有充分的知情权,确保企业管理层向股东及社会公众披露相关可靠的信息,对不合理的筹资、投资决策发表质疑和反对意见,积极维护企业及股东的利益。
第四,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约束及激励机制能够弱化企业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风险,可以通过企业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降低代理成本。
2.企业与债权人风险应对的路径
2009年-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杠杆水平始终保持在60%及以上,过度负债在经营成果、融资、风险管控等方面产生了负面效应。避免过度负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严格的全面预算确定企业在疫情后期应保持的合理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及负债结构,保证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内。
第二,在筹资渠道的选择上考虑资金使用期限与资产流动性的匹配,避免短债长用,降低偿债压力。
第三,利用债务契约限定企业所筹资金的具体用途及在债务存续期间企业的举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的合理范围,以此实现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风险平衡和利益协调。
第四,优化企业的外部治理,发挥债权人治理效应。提高市场化及透明化程度,积极引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强化监督机制。
3.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风险应对的路径
企业应着重关注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关系的维护,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面临的风险,加强合作、联合。通过协商建立互助系统,要求供应商加快生产材料供应速度,寻求行业协会的支持实现联合采购。同时,企业应调动自己的闲置资源,比如运输人员及设备,为供应商提供便利。对于上游的应付款项,争取延长付款期限或改变付款方式,比如由购买改为分期付款或租赁。对于下游的合同履约风险,可以通过附赠服务或价格让度的方式延缓交货时间或放宽合同条款,充分考虑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利益协调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资金的“节流”。
4.企业与其他相关方风险应对的路径
第一,积极利用政府及金融機构的扶持政策。疫情期间,政府出台多项财政和货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其中,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及相关政策补贴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绿色通道”。各商业银行也纷纷为企业“雨中撑伞”,通过下调利率、延期还款、无本续贷等多项举措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第二,借力出租人等组织团体。对于租金等固定成本开支,企业可以主动与出租人进行沟通协商,请求延缓或减少租金支付。近期,万达、保利商业、红星美凯龙、华润置地在内的几十家企业均宣布,给商户减免一个月的租金,帮助企业降低还款压力。应对突发疫情,仅仅靠企业自救显然是不足的,政府、金融机构、出租人等其他相关方之间的互救尤为必要。
5.企业与员工风险应对的路径
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应及时收缩战线减少产能以降低用工需求。企业应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协调,可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保留必要员工岗位,削减次要岗位,为企业“减负瘦身”。现金流短缺的企业可实施股权激励,规划股权薪酬配比,降低固定工资支出。建立分红制,利用年终公司利润分配支付目前的部分工资支出。对于急需完成交货任务的企业,可通过与员工协商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员工适当的收入补贴。通过双方之间的利益协调,共同度过企业目前的难关。
参考文献:
[1]张连起.借助“疫情大考”补齐公司治理短板[N].经济参考报,2020-02-28(001).
[2]段忠联,姚文君.浅析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以危机管理为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9(17):154-156.
[3]韩雪.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科技经济市场,2015(07):76.
[4]谭轶容.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5):156-158.
作者简介:张丽蕊(1996- ),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29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