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防范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期,国资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国企的改革政策,要求国企进行资产整合、重组,以更好地实现市场化发展。然而,在国企改革期间,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而,国企高层领导在国企深化改革期间,应重视这些财务风险,削弱此类风险给国企改革的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需要提升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并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减少风险给国企运营带来的损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分析
  国企运营过程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可以有助于增强国企在转型期间保持较高竞争优势,抵抗外部各类风险给公司带来的影响。近几年,国有企业有效进行资产重组、整合、集团化,国内的国有企业资产规模逐步扩大,与此同时,较大的资金运行风险、资产管理风险也相伴而生。管理人员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增强国企的风险防控能力,帮助国企提高自身的经营实力,以实现深化改革的目标。
  二、国企财务风险分析
  国企运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管理不善、決策失误的行为;同时,由于内部职工风险意识不强,诱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增加。产生此类风险的原因比较多,有国企内部的资产结构比例不合适、国企内部的资产流动性不强、部分国企内部的资产投资决策不科学等。上述原因均可引发投资失败问题,从而形成投资风险。国企在对外投资时,由于未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而投资,造成后期的投资项目收益率偏低,达不到国企改革的预期。有些国企内部的存货库存设置得不合理,也会降低国企内部的存货周转率。在国企财务控制工作中,经常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经常会在财务分析、财务核算等工作中暴露出来。
  三、国企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财务风险的控制机制
  首先,在单位内部要建立风险防控制度,由公司的财务人员根据国企实际经营状况优化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实际的经营工作符合,也要确保设计的风险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样才能实现应用的风险防控管理目的,才能促进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在单位内部,要对内部的风险管理权限进行明确,也要给内部的风险控制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指标。在国企内部,由上到下建立财务制度,让财务风险机制比较明晰,让全员都参与到风险的防控中,并实现全员监督的风险控制效果[1]。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以有效的财务风险内控为制度保障。
  (二)优化国企资产结构
  国企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国企当前的具体运营状况优化现有资产结构,并且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以保证资产处置的规范性,从而符合国资委要求。同时,国企经营人员要对现有单位内部的各类设备、厂房进行优化处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盘活闲置的资产。对于国内收益较好的国企来讲,需要对现有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以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来发展业务,在单位内部,实现资金的自由流动。国企应对现有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地安排资产购置,避免重复购置或者购置一些与国企经营无关的资产。公司在不影响内部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好资产购置的经费开支之后,也要对资金的流入渠道进行管理控制。经营人员应用有效的方法,将国企内部的债务转变为股权,用“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国企的高负债问题,实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减轻国企负担。国企也应该使用资金增量的管理方法,适当地拓宽融资的渠道,使融资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实现“合理筹集资金,优化资金结构,加速资金周转”的目标,以优化国企的运营,进而促进国企持续稳定发展[2]。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在国企运营中,国企首先要组织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制定好未来的财务发展战略,高层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财务决策能力水平。财务人员不能再按照原先的方法,来制定公司的投资决策。国企应该应用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财务决策方式,综合考虑公司内部的各类经营因素,用定量化的方法,来编制财务决策方案。国企的经营人员需要针对国企未来的经营目标和长期规划制定多种投资方案,并组织单位内部的专家对投资决策方案进行评审。通过全面的研究分析之后,才能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国企在制定融资方案期间,应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的公司发展目标,将公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量准确地计算出来,然后应用不同的融资方法编制最佳的融资方案。这样就可以保证国企在开展投资之前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投资活动,有效地减少融资风险产生,并抑制融资风险的扩大。
  (四)构建财务风险的预警制度
  第一,国企要不断优化完善信用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制定与整个国企运行相匹配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此帮助财务部门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第二,在公司内部也要建立风险监督管理岗位,并为该岗位制定明晰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由财务风险监督岗的人员监督单位内部职工是否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第三,在单位内部还要定期地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尽量规避风险,以保证财务分析报告、报表编制质量达标。让财务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内,这样才可以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级人员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第四,在单位内部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由外部的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中介部门协助内部的职工进行编制。在国企运营中,要增强对单位内部各个活动的风险预测、识别、控制能力,将风险的监控作用落到实处。在整个国企经营过程之中,都应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对于国企内部的财务报表编制来讲,要对现有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及时地向有关高层领导反映公司内部运营的风险,针对风险的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此外,单位内部的风险防控人员也要设计速冻比例、流动负债比例,并且也要包含单位内部的产品合格率和市场占有率等考核指标,才能够增强风险管控工作的全面性。对于单位运营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症状,要及时地了解其所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3]。
  (五)建立风险监督制度
  在国企运营中,要建立风险监督机制,在单位内部组建审计部门,由审计人员开展独立的审计工作,其中审计部门要直接向单位内部的高层审计委员会汇报。在国企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分割国企经营过程中的监管与执行活动,加强单位内部各项运营活动的审计力度,让审计监察机构完全独立于内部的管理层,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比较专业、合规、独立。
  四、结语
  国企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带来的影响。近些年,国资委也助推国企深化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迫使国企在运营中增强单位内部风险的防控,重点研究财务核算、财务分析、预算管理、资金控制、资产管理等各个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风险。针对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制定风险防控对策,并优化设计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公司运营人员有效消除此类风险的能力,保持国企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在单位内部,也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风险控制机制,以提高单位内部的风险防控效果。国企要借助外部财务咨询机构的力量建立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设计公司风险考核指标,将风险控制任务纳入各职工的员工考核工作中。依托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国企工作人员应自觉应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增长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吕瑞华.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商贸,2019(6).
  [2]陈婷.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16).
  [3]熊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纳税,2019,13(3).
  作者简介:方 俊(1973—),女,浙江金华人,会计师,通过高级统计师考试没有参加评审,学士,本科,主要从事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03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