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浩岚

   摘要:信息化社会使会计领域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引发了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变化性需求,促使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这对高职会计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岗位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发布、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叶艳艳:《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
  [3]程宜康、陈雁:《基于二元过程的高职课程系统开发方法论研究》,《职业与教育》2008年第12期。
   (编辑 梁 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