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京

  摘要:文章分析了整合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指出整合后的高职院校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整合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 管理理念 提升
  中图分类号:G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29-03
  
  早在1917年黄爽培就提出“大职业教育”的观点,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变成了实业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专门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走上了正轨。高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素。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5:5,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由此可见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基于这样一个教学结构特点,对教师人才的配备就要有一个特殊的结构,人才结构的特殊带来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随之变化。
  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中有一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一所由三所历史悠久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于2009年正式合并成为高等职业学校。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整合后的高职院校在校园的硬件设施、教育资源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管理,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原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在整合后的高职院校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站在学院发展的战略高度,保证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包括教职I队伍数量规模和质量,均须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需要,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及开发,以促进学院整体的持续发展。从高职院校整合后的现状看,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改进,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整合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并前的学校由于是中等专业学校,所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首先要打破原来中专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高职学校的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在新理念和新思路的指导下形成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括岗位设置、人才招聘、教职工培训、绩效考核、工资管理等方面都需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目前,整合后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由于是中专校整合升格而成的离职院校。因此师资队伍基本保持原有结构状态,这样就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践水平、科研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教委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的要求,一线教师的学历层次必须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但是现存的教师队伍中,大约有10%的教师达不到此要求,总体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还停留在中专层次,正高级职称教师短缺。2006年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后,学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高职院校岗位设置系统以促进师资队伍职称的合理化。整合后的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对于全体教师来说是个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一线教学上,还不具备科研能力或者科研能力较低。但是从学院的长远发展来说,科研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科研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立等。
  
  2、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课时上,包括工作态度、教学常规、学生评价、听课评价等考核指标。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教科研工作、实践等环节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全面地衡量教师的实践业缋。
  另外考核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以及教学督导部门的听课打分和教师所在的教研室对其教学效果及科研水平打分。虽然这几次评分大体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考核结果受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个人的人际关系及一些功利性倾向等非正常因素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比如:有些学生在给老师打分时,如教师管得松,考试易通过就打离分;如老师管得严就给老师打低分。其结果导致一方面向社会输送的是劣质毕业生,另一方面那些负责的老师可能因为学生打分较低而没有得到客观的考核评价。
  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环节,影响考核目标的实现。考核结果的反馈过程是考核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的好机会。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核使每位教师明白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但目前一些学校还停留在为了考核而考核,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采促进工作,从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3、工资制度缺乏激励效果。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首次在机关、事业单位引入了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引入给高职院校的工资制度增加了灵活度,但是在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上,大部分院校目前还是接职务、岗位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案不能充分体现教职工的贡献,对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业绩没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基本上是“干好干坏差异不大”,这样对整个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4、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滞后。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和培养渠道。该意见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80%。”目前合并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实际双师型比例较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双师型”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0%,而且实践技术水平层次较低。
  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停留在原来的学历教育上,实践环节的培养没有形成体系。时于培养方式也很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再次走入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进修,导致了部分教师“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尴尬局面。
  
  5、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没有及

时转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工作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以事为中心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办理事务性工作上面。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差距。笔者所在的学校人事处的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了处理日常的琐事上,完成学校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即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理部门的精神对员工进行管理,属于学院的辅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是负责教职工的考勤、工资档案管理及聘用合同管理、人员调配等执行性工作。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站在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运用科学化、战略化、专业化的管理方法在组织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6、人事档案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随着学院的整合,教职工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合并后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变动,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理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都是兼职的,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够,不能及时将材料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在设备配备上。由于合并前受学校场地规模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人事档案室。合并后大多数院校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来设施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室都是融办公、阅档、仓库为一室,也没有其他的硬软件设施,防火、防潮等手段也只是停留在原有较低的水平上。管理手段较陈旧,调档、阅档时都是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程度较低。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已得到普遍采用,计算机信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计算机技术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大部分院校还只是把个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调阔档案等仍习惯用手工操作。尤其是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大批的人事档案分散在原来各校区,没有统一集中管理,造成材料归档不及时甚至档案材料丢失现象,这样给人事档案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合并成高职院校后,人员的管理任用模式也变得复杂起来。有些岗位在现有教职工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会采用多种聘用方式,如从人才中心招聘的外聘人员等。这种多种模式的人才管理模式下,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方法也应是多种方式的,目前单一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的流动和管理。
  
  二、对整合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探讨
  
  1、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因为他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和神圣的责任。他们是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不但应该是该专业领域的教育专家,还应该是该领域的实践家;不但应该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也应该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素质。学院要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上。并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创造有利条件,在进修时间、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保证。加大引进高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补充到一线教师中去,经考核可委以学术带头人职务,带动学院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另外,对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老教师可以进行转岗安置,转向教学二线,如实验实训基地,这样一方面优化了一线教师学历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线师资力量的补充。
  2008年市教委对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对教师职务的评审转变为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上来。此次改革改变了教师职称的终身制,将教师的职务聘任权利下放给了学校。在新的政策指导下,学院应按照教委对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务水平的评价要求,鼓励教师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对于有资格、有能力参加正高级学术评价的教师,应扩展教师的科研项目,从科研能力的角度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正高级职务人才短缺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来说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从外单位引入相关学术领域的正高级人才,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
  
  2、扩大绩效考核范围,丰富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衡量人员业绩。在原来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灵活运用考核方法,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教职工的考核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基本情况,又要符合各学校教师队伍的实。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请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针对学院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本学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或者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各个具体考核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考核体系。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时,要把整个考核工作看作一个大系统,下面可设多个不同的考核方式作为其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设多个考核项目,由考核工作主管部门根据本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给每个考核项目赋予具体的考核内容和分值。绩效考核的目的不在于考核教师。而是通过评估、分析、反馈来提升工作表现,进而发掘教师的潜力,以协助教师开拓更宽广的职业生存空间,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重视绩效考核的作用,要通过考核实现其管理职能,并在教师中进行广泛宣传,以帮助教师加强认识,端正态度,消除误会,让教师们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他们的重要作用,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要善于利用考核找出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考核前的设计、考核中的评价及考核后的反馈,为教师今后改进和加强工作打下基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完善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出来后,系领导或教研室负责人必须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绩效面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以请求学校的支持。要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是教师职务聘任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政策性、科学性很强,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思想。构建定量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的考核流程,才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但能使教师个人得到发展,而且也能促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3、正确处理岗位绩效工资中的平衡问题,建立体现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工资体制。随着《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和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落实,在事业

单位引入了竞争机制。高等职业学校的工资体制引入绩效工资后,有利于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高职院校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用,人职匹配。学校要建立以基本工资为保障、突出岗位绩效工资的激励型工资结构。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还是财政全额拨款,因此工资中大约有30%是按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根据职务、职称、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因素核定相应工资标准计发的;另70%作为岗位绩效工资由学院自主制定分配方案,拉开档次分级发放。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来体现高职院校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工资体制。根据学院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按照建立激励型薪酬制度的原则,分别确定专任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岗位绩效工资。专任教师的工作绩效度量办法应与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教学建设贡献、科研成果等挂钩。而其他教职工的工作绩效主要对其岗位的重要程度、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兑现岗位绩效工资。实现工资体制从平均分配型向激励型的转变,最大程度地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突出岗位绩效工资的地位。强化激励功能。同时还要处理好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教辅科研人员之间的工资平衡问题,建立一整套以工资平衡为基础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工资制度。
  
  4、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拓展多种人才管理模式。明确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本学科的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成为本行业的实践专家。高职“双师型”教师可采取多种培养及管理模式。首先,可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学校,到校外培训,如通过校企联合进行科研技术和产品开发;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教育部建立了若干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可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最后,可从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把企业最新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5、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变观念,为学院发展发挥核心管理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以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人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有效利用。优化人力资配置,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发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在学院发展中发挥核心管理作用。
  
  6、加强档案工作的基础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做好档案管理设施的更新。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档案柜或者现代化的档案密集柜;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三室分开。要加大资金设入。配备先进计算机管理设备及专业档案管理软件。人力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业务知识,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术,进一步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及时地传输人事信息,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时效性。要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对全部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以档案管理软件为依托,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软件系统,通过相应的程序,将人事档案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存入计算机保存及管理。同时要充分利用网格技术进行人事档案的异地管理、异地查询,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总之,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整合后的高职院校要提升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从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大奎.浅谈高职院校“知识实践型”与“实践知识型”师资队伍的目标要求
  2.孙友然,刘蒙.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
  3.邓高权.绩效考核中的核心问题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