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5R”原则框架下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志磊

  摘 要: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决定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性。文章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现状入手,针对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5R”原则框架下发展煤炭城市循环经济模式,以期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煤炭城市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55-02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产量大,在全国煤炭供应方面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对煤炭产业发展还处在原煤开采及其粗加工制作的阶段。同其他煤炭资源型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煤电一体化的程度至今仍然很低,煤炭综合开发利用也一直停滞不前。大量的煤层气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直接排向大气层,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由于在煤炭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黑龙江省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影响下,矿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和矛盾。煤炭城市要保持长久持续发展必须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入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赢。
  一、“Rethink”――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念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现实经济状况,产生转变增长方式的需求难度较大。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以环境为代价来维持企业生产总值增长,转向主要以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循环可持续性发展,首先需要思想上和理念上的改变。
  1.在煤炭城市发展定位上,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的主要依托是煤炭,但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必然因煤炭枯竭而面临萎缩。因此,必须跳出“以煤为纲”的发展思路,把经济转型与发展非煤产业放在战略地位,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强化节约优先,突出高效利用,协调“四矿”(矿业、矿工、矿山、矿城)关系,努力将煤炭城市发展成为一所煤炭能源基地、新型工业基地、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生态基地。
  2.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上,要与城市规划统筹起来,走开发与保护并举,高起点、高标准地集约式的综合开发新路子,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科学确定井田布局、开采顺序、开发方法、开采规模、开发模式、发展路径,重点解决好煤炭开采方式、煤炭转化途径、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配套、水资源利用及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
  3.在煤炭产业发展路途上,实现多业并举,由单一的煤炭产业成为煤炭、化工、电力、铁路、建材多业并举的局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行煤炭深加工,形成原煤――洗选――精煤炼焦――矸石发电――灰渣制砖的产业链,实现固体物的零排放,建立矿井水处理站、中水深度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高,选煤工艺先进,安全生产有保障,环境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结构(链条)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Reduce”――减少循环经济的要素投入
  目前,国内煤炭市场已接近饱和,煤炭价格又受到国家的调控。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需要改变煤炭生产中原有的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这主要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内小循环经济和产业外大循环经济两方面来实现。
  1.在产业内的小循环经济中做到成本最低。因为煤炭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其功能的高低已基本定型,要提高煤炭产品的价值,煤炭企业就必须在降低产品成本上下功夫。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对煤炭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逐一落实到采、掘、机、运、通各环节,落实到物资采购、煤炭销售、货款回收等生产经营运作全过程。
  2.从产业外大循环经济中做到组合最优。要从循环型产业入手,加快发展和联系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减少产业间的投入,变产业内循环为产业间循环,将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进一步降低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耗。
  三、“Reuse”――建立煤炭产业共生组合,实现资源再利用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在加工利用的过程中,结构及形式比较单一,注重产品的开采,忽视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在不同产业时的组合共生。这种模式缺少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因此,需要转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1.建立起共生组合,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煤炭品种及演化,降低环境污染,扩大用煤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2.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或煤炭集团),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当然,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煤炭企业自身能够做到的,需要整个城市对煤炭的规划布局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位作出抉择,并相应作出各产业间企业的调整、重组、整合,以此才能形成共生关系,长久循环发展。
  四、“Recycle”――建立以煤炭企业、工业园区和煤炭城市为主的立体煤炭产业循环体系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模式,结合煤炭企业独特的运营特点,可以把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大体概况为“综合开采、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循环发展”。基于范围的不同,我们也可按照大、中、小三个循环来设计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1.小循环――煤炭企业内循环体系。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炭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发展高效集约化矿井,提高煤炭的开采利用率和回收率,采用清洁开采技术,综合开发共生矿,减少资源浪费是解决煤炭企业长久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
  2.中循环――煤炭工业园区(集团)中循环体系。在工业园区(集团)内,建立一个高煤炭产业关联度、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着重推广洁净煤技术,应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使煤、粉、灰的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加快煤炭转化,演化出多种产品,实现煤炭能源的二次阶梯利用,使煤炭的利用实现经济和效益的双优化。
  3.大循环――煤炭城市的大循环体系。即要求城市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煤、气、电、热、建材等于一体的集团化产业,发挥项目集团化的优势,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矿区(城市)生态的优化。
  五、“Repair”――建立煤炭产业的生态再修复体系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再修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实施矿区锅炉脱硫除尘,煤场防尘,道路硬化、绿化,矿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洗煤水闭路循环、综合治理堆存煤矸石,改善矿区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矿区水环境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开展物理性修复、化学改良法、植被恢复等技术方法研究,加强煤矿的陷区治理,恢复矿区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建立防风固沙技术体系、防护林营造技术体系、水土保持整地技术体系、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等。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黑龙江省矿区(煤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32170]
  
  参考文献:
  1.周立光. 新时期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分析[J].中国矿业,2009(5)
  2.刘淼群.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5)
  3.米潇.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价值链研究[J].煤炭技术,2008(4)
  4.钱铁军,康虎彪,吴钢.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9(10)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