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的战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宪

  近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竞争生态和市场版图,全面开放的中国银行业也正在加速融入这一历史进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运作,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道路是下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并购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快速成长的主流趋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中谈到:“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而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翻开世界经济演进的历史画卷,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收购兼并得以登上事业巅峰的。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并购是现代商业银行提升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扩大银行规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花旗、汇丰、JP摩根等国际先进银行之所以能从最初的无名小辈成长跃升为全球的行业翘首并光耀百年,除了持续、灵活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之外,一个主导力量就是其在众多杰出人物的引领下,推行了明确而科学的并购战略来增强自身渗透力、免疫力和整合力,从而铸造了金融帝国的百年伟业。
  总体看来,当前国际银行业并购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强强联合,并购主体逐步换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国际银行并购以“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为主。近十几年来,银行并购开始转变为国际金融巨头之间的“强强联合”,并购案值越来越大,经典案例层出不穷,世界银行业第一的位置始终处于更迭状态。譬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总资产近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达6700亿美元,直接挑战了德意志银行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达7240亿美元,资产排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雄居榜首。
  混合并购,并购形式逐步多样。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银行并购主要以银行同业之间的横向并购为主,可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相对市场份额。随着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近十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混合并购的态势,银行业的经营逐步向全能银行发展。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及汇丰集团的全球并购,均使其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信托等业务,成为了真正全能化的银行集团。1997年,美国信孚银行以16亿美元收购AB证券,成为此前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合并交易,谈判达成的关键在于两者的客户资源和产品服务互为补充,而后德意志银行又以102亿美元巨资收购美国信孚银行。据统计,上世纪末美国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与100亿美元区间的银行有60%从事保险业务,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这一比例则高达83%。
  合作共赢,并购策略逐步更新。现阶段,正在欧美国家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规模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较量拼杀,在恶意并购和强制并购大战中残酷对决的局面,更多地采用基于合作共赢的企业联盟的做法。这种并购策略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和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银行间建立以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开发共担、品牌形象共创等为重点的合作机制,既可以避免龙虎相斗、两败俱伤,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和市场割裂,又可以强化行业优势集成和贯通分工协作联系,增强规模优势和市场势力。
  跨国并购,并购区域逐步扩大。回顾国外优秀银行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并购一直是它们长期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和双向并购成为热点,其中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荷兰的国际银行集团、瑞士的瑞士联合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等均创造了跨国并购的经典范例。如今,富可敌国的国际金融大鳄逐步将并购的触角由本土延伸到世界各地,欧亚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都成为其大肆争夺的重点区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波及的国家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仅1998年涉及亚洲国家的银行并购事件就超过100宗。
  毋庸质疑,并购已然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永恒的焦点议题和主流的成长模式,巨大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可观的成本节约和股东收益,成功并购的魔力远不止“1+1=2”那么简单。从桑迪•威尔到查尔斯•普林斯,华尔街、伦敦塔川流不息的资本博弈,弱肉强食的金钱游戏,吸引着众多声名显赫的明星大腕在并购成长这块疆场上重复着权利与尊严的追逐。尽管有数不清的惨败,人们依然热情不减。
  
  并购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竞争前列”的现实选择
  
  中国银行业已经迈入全面开放的时代,外资银行抢滩,内资银行招藩,众多的城信社、农信社、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纷纷染指新业务,共同构成了一幅世纪初年中国银行业竞合角力的生动图景。2007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明显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兴银行、购入南非标准银行股权,民生银行参股美国联合银行,国开行战略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等案例不断增多。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中资银行股改上市后资产规模和财务实力的极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将选择通过并购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化与国际化经营能力。未来几年,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大趋势,我国的金融资本将加速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东要求的资本回报率在15%以上,这是一个通行的标准。作为上市银行,如果不能为国内外股东创造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会承受员工、社会、机构投资者等更多的压力,其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金补充也将难以筹集,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换句话说,资本实力空前提高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花好这些钱,给股东带来优异的回报,则是下一步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这其中,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银行成长模式相对接,适时稳健地开展包括并购在内的资本运作,无疑是全面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走在竞争前列”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
  并购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提供了手段。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从2003年启动以来,流动性过剩、高消耗、高污染、高投资等对经济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央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这意味着信贷增长将非常困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去年爆发的美国次按危机,是继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困局以来,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最深的一次金融危机。尽管我们毫不怀疑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但是从减少银行利润的波动性角度出发,通过跨行业和跨地域的并购,能够有效扩充现有的业务构架与规模实力,对于实现风险、资本、市值的动态平衡,熨平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对整个银行运行的消极影响都是非常必要的。
  并购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综合经营提供了平台。随着国内“金融脱媒”趋势的愈加明显,优质客户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和存款分流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两个维度上广受影响,实行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战略转型的重点就是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经营向资本节约型经营转变,从单一的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的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联结上述转变的纽带之一就是积极开展综合经营。

  这些年来,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托管业务、银团贷款、第三方存管业务拓展上“跑赢了大市”。以此为基础,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借鉴美国、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的先行经验,尝试通过控股型的战略并购或参股型的财务并购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协议转让、IPO认购、定向增发、二级市场公开收购等组合动作,加快在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托等非传统领域的渗透布局,以构筑长期、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机制。
  并购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空间。众所周知,银行业国际化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之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也正加速向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目标迈进,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蕴含着我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外资银行的“引进来”与我国银行的“走出去”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全景。充分借鉴国际资本运作惯例,有目的、有选择地伺机收购、参股东道国当地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利用被收购方现成的经营网点、客户资源和业务牌照,在较短时间内抢占市场份额,而且可以绕过监管体制、文化传统引致的进入壁垒,利用国外战略合作伙伴的“知识溢出”和“边干边学”效应,逐步提高经验曲线和组织能力。
  当然,并购不是一味迅速提升银行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的万能药方,通向资本财富圣殿的征途照样荆棘丛生。曾几何时,受良好的外部市场状况以及众多资源配置的影响,日本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所向披靡。但泡沫经济的破灭彻底颠覆了“规模第一、大就是好”的不朽神话,日本银行业全球化兴衰的惨痛教训,值得中国银行业界同仁们认真汲取。因此,必须冷静剖析国内外环境变化,探索适合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并购成长道路。
  
  走具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特色的并购成长道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并购成长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既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形势,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缜密思考,在战略谋划上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走出一条具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特色的并购成长道路。
  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与战略思想。理念是企业的经营之“神”和精神支柱。分析国外先进银行并购成功的经验,不难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其长期坚持了比竞争对手更有价值的经营理念,使之成为指导银行发展的灵魂。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涵盖范围广泛,比如资本理念、创新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效益理念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所必须坚持的,但在并购运作上最为突出的是坚持市值稳定增长的理念。市值是通过市场的折现率将银行未来各期利润折现后的现值,它是将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并用一个数值反映所有未来现金流量信息的综合方法。市值代表了银行在市场上值多少钱,市值长期稳定增长才是对股东的最好回报。因此,从为银行股东创造价值的角度看,市值最大化应当是银行并购决策者的正确选择。以此为基础,核心竞争力导向就成为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全球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的航向标尺。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观念上形成与核心竞争力培育相适应的并购思维,并购时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开展并购活动,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市场份额和短期利益,盲目地进入与自身核心优势缺乏战略关联的业务领域,而应该追求长期稳定的市值增长,对与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相冲突的多元化产业和不相关业务及时进行剥离,以突出主营业务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
  坚持渐进式的并购目标和策略。与当代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并购实践相比,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初步理顺、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金融还不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应采取渐进式并购目标和并购策略来实现。具体来说,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的着力点应放在体制改革、流程再造和资源优化配置上,以便为今后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环蓄积强劲的势能。其次,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加大横向并购的力度,筛选一批拥有一定客户资源和营业网点、资产经营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同业,通过股权开放和控股参股、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提升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经过科学的评价和规划选择时机,通过并购证券、保险、基金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的综合经营。同时,根据发展战略要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跨国并购,采取梯次推进、差异开发的扩展策略。在对象选择上首先应着眼于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横向联合,在地域选择上把与我国经济交往密切、文化习俗相通、中资企业和富裕华侨集中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前进基地,然后再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中心辐射和转移。
  坚持夯实并购的制度基础。良好的基础制度是并购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来看,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二是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加强业务主线对全行业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搭建金融综合化经营平台,强化电子交易系统和会计账务系统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创造条件。三是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要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同时,要做到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四是推进并购人才队伍建设。要超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员工到国外综合型商业银行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在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引进一些优秀的复合型金融骨干。五是加强银行并购的针对性研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并购的背景、做法、经验和教训进行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有关银行并购的时机、程序、人员安排、文化沟通、IT整合等问题要深入研究,这才能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运作提供决策依据,降低银行并购的风险。
  
  (作者系中信银行行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8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