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 平

  【摘 要】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本文依据Jones修正模型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试图反映企业在金融危机时盈余管理的变化程度。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实证分析
  
  引言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方法起源于国外,首先是Healy和Dcangleo两人分别运用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研究,随后Jones、Burgstahler& Dichev等人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
  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会计盈余,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为量化被操纵的盈余进而根据应计利润的易操纵程度,又将应计利润项目进一步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并以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具体确定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往往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依据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内部经营要素的相关程度,通过度量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来间接确定操控性应计利润。
  由于权责发生制会计的本质是应计利润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或预期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相当广泛,因此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利用上述机理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测时,该方法的反映概括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人员所采用假设的合理性,尤其是跟研究人员基于对应计利润可操控程度的认识,进而所采用的用来度量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相关经营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根据Dechow等对盈余管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作了相关论证,表明各模型都能成功探测到盈余管理现象,其中以Jones修正模型效果最佳。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Jones修正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目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变化。Jones模型认为,随着公司的壮大、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应收、应付项目及折旧额等应计利润项目也会自然增加,因此认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公司的营业收益和固定资产规模相关,是公司营业收入增加额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Jones模型放宽了关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恒定的假设,并把经济环境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考虑在内。但Jones模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收入属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事实上,收入是可以被操纵的,当管理当局对收入进行操纵时,Jones模型必然产生误差。因此,Dechow et a1.在1995年针对Jones模型关于收入属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在计量可操控应计利润时考虑了盈余管理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即信用销售收入增加额部分(即应收账款增加额)也可能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样避免了琼斯模型高估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额而低估了盈余管理水平。
  报告盈余分为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部分称为总应计利润(TA)。根据修正的Jones模型,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即:
  
  TA=NI-CFO (1)
  总应计利润包括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即:
  TA=DA+NDA (2)
  其中:
  NDAi=a1/Ai+a2(△REVi-△RECi)/A+a3・PPEi/Ai (3)
  NDAi表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i家公司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值,Ai表示上期期末的总资产,△REVi表示当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RECi表示公司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与上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表示当期期末的固定资产价值,t表示事件期年份,a1、a2、a3为系数,由公式(4)的回归模型得到:
  TAi=a1/Ai+a2(△REVi-△RECi)/Ai+a3・PPEi/Ai+εi (4)
  Εi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控应计利润部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是评价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续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来保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因此使用截面数据对模型分别求出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用T检验的方法将二者进行对比,用实证结果说明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
  
  二、样本与数据
  
  随机选取我国上市的90家样本公司,剔除了情况较为特殊的ST企业和金融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刚刚“出炉”的2008年最新年报,均为上市公司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公开披露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为了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还需用到2007年财务数据。本文基本数据主要从巨潮资讯网中获取,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得出结论。
  
  三、分析结果
  
  (一)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表2输出的结果,得到2008年和2007年的a1、a2、a3,2008年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研究意义。2007年数据在收入、应收账款等方面有些分散,使其统计效果弱化。考虑到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歧异,但基本能反映出同类样本总体的规律性,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据此,可以计算出2008年和2007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额,并进行T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2008年上市公司可操控应计利润的范围比2007年有所扩大,中位数也有所降低,同时由于标准离差增大,说明2008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分散,差异较大。
  
  四、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Jones修正模型分别计算了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7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以此来研究在目前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动情况。研究显示,2007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多数企业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根据刚刚报出的部分2008年年报,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有所感触,尤其表现在企业的盈余管理上,有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盈余管理可操控金额明显增加,同时各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的差异也加大。说明目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可能会加大盈余管理的力度来弥补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特点决定了不同上市公司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程度不同,最终使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出现较大差异。这方面,可以分行业继续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另外,本文采用的模型主要是体现了应计利润分离。尽管应计利润分离法在盈余管理的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些主观假设,因此其局限性非常明显。对应计利润存在或不存在盈余管理情况下的表现方式和特征,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或证据,而是将影响应计利润的因素视为“黑箱”,如应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化和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没有确定的问题,这就难以使人相信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代表了管理当局的真实操纵行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假定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满足正交(orthogona1)关系,在某些情形下正交假设可能是合理的,但在有些情形下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相关的。Dechowet al发现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可能造成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误差,从而不能准确地测度业绩异常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虽然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实证研究中依然是最重要的盈余管理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6).
  [3] 克雷格・彼德森H.吴德庆,译.管理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1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