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屈 欢 杨世勇

  【摘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与会计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我国盈余管理的状况及新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前言
  
  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表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务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Paul M.Healy,James M.Wahlen,2000)。长期以来,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并对公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资产重组;二是利用债务重组;三是利用关联交易;四是利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五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六是利用时间差和政策变更;七是通过改变折旧政策;八是利用虚拟资产和股权投资;九是利用收益性支出资本化等。
  为了约束上市公司的的盈余管理,规范上市公司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财政部便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其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从1997年至2001年财政部又陆续发布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又有了新进展,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一)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为公司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
  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通常会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以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公司会计人员一定的自主性。会计人员可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这就给盈余管理留下了可乘之机,增加了人为因素。
  (二)会计准则的发展滞后为公司盈余管理制造了机会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为社会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变化的,新交易、新业务层出不穷,由此就导致了经济生活中新经济行为“无法可依”的现象出现。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自身效用,便开始在会计准则的空白领域进行“大胆创新”,选择迎合自己公司发展目标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准则中的缺陷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有些原则本身带有缺陷。如重要性原则,它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进行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确定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现行会计理论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又如稳健性原则,它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此外在一些会计业务的核算中又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只能凭会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做出估计,这些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支撑点。
  
  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1.资产减值准备不再成为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
  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原因在于旧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这导致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在前一年已经出现亏损的公司,为了避免三年亏损被ST、PT,往往在当年大力计提减值准备,使劲大亏一笔,而在第二年予以转回,调增利润,以实现“盈利”,其实质上,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未发生变化。这种手段在管理层收购时备受青睐。科龙电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01年亏损15亿元,而2002年净盈利1亿元,创造了一个神话,而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则是该公司扭亏为盈的主要利润来源。如今,对于玩惯这种伎俩的上市公司来说,好景不再,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减值准备》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让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划上了句号。同时,根据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对应收账款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并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证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上市公司再也不能对减值准备“想提就提”了。
  2.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减小了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
  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做了新的规定,要求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跳过公允价值的使用,以避免利润调控。在我国,“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计量中的“软肋”,其干扰因素大,准确性差,而在目前,我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依据旧的会计准则,合并对价形式上由合并双方确认公允价值计价,尽管公允价值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由于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监督机制不健全,很难得出真正的公允价值,上市公司可以轻易通过合并重组获得收益。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堵住了这个漏洞,这是我国从市场实际出发,谨慎使用公允价值的一次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新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要求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这一规定,使得上市公司必须承担其所控制的所有公司的债务,包括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的债务,隐藏子公司亏损的行为将被禁止,这促使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更加透明、公正,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3.存货计价方法的新规定削减了上市公司存货成本计价时的人为因素影响
  在会计准则中,允许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来调节利润。新的会计准则对存货的计价作为严格的规定,要求公司存货的发出只许采用先进先出法,最准确地反映了存货的历史成本,削减了存货成本计价中的人为调节因素,使得上市公司通过存货计价方式的变更调节利润的方法很难行得通。
  (二)新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开“新路”
  1.新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新准则改变以往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缩减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转而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作为当期收益。这项规定,将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豁免或部分减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到当期利润中,使得公司的账面业绩发生变化,而且,愈是那些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公司,其调节利润的空间就愈大。对于一些已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其为了防止被摘帽,极易与债权人串通联手,通过债权人债务豁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调增利润。
  2.非货币性交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加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如果非货币性交换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应以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是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对于第一个条件,那些想以此为契机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必会想方设法让关联方的非货币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而对商业实质的划定界限模糊,更难监管,第一条件的成立就有很大可能。对于第二条件,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真实与否成为关键。在我国,“公允价值”的成熟操作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产评估机构评出的“公允价格”往往并不公允,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3.新会计准则中对借款费用的新规定有利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新准则中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很显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由专门借款扩至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此规定,将一些存货的利息支出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范围,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调高公司利润。
  4.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的着眼点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以费用化,与原准则相同,但在进入开发阶段后,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尽管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作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这二者很难界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一定调整,划出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分界点,以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5.新增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辟出新径
  《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在保留现行成本模式的情况下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司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利用此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从关联企业低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房地性资产,然后利用价值重估增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利润。在以往,房地产只有在卖出后才能确认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需进行价值重估便可确认收益了,这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开辟了新路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权威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它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新会计准则还有许多有待成熟与改善的地方,这一方面要求不断引入西方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宜我国市场环境的会计准则体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5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