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清时期大店庄氏家族地域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明清时期,大店庄氏家族以科举起家,带动了家族在莒州地域的初步兴盛。庄氏家族依靠纂修族谱、积极参与地域交通建设及教育文化事业等行为,成功地由移民家族转变为乡绅望族。大店庄氏家族以宗族的身份参与到地域治理体系中,不仅树立了自身的权威,对莒州地域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影响;大店庄氏;明清
  大店庄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典型的科举望族,凭借着科考功名,大店庄氏家族成为有名的仕宦家族。在成为仕宦家族之后,大店庄氏家族通过一系列敦宗睦族行为来凝聚宗族力量,并积极参与到莒州的地方赈济公益、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中去。
  一、明清时期大店庄氏家族概述
  据宣统二年刊载的《重修莒志》记载,大店庄氏家族原籍在江南东海县海东村,于明代初年迁居至莒州大店。因此,从迁移史来看,明清时期的大店庄氏家族在始居大店之时当属移民家族。“庄氏祖先初到此地时生活贫苦,凭着精湛的家庭教育,逐渐由一个贫弱之家变为文墨之家。自五世庄谦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成为庄氏第一个获取功名的人,家业初振”[1]。庄谦科考的成功,提高了大店庄氏家族在莒州区域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揭开了大店庄氏家族由移民家族至科考仕宦望族转变的序幕。
  庄谦中进士后,晚辈科名频出,带动了大店庄氏家族在莒州的初步兴盛。清初,大店庄氏家族科名寥落,趋于沉寂。清代乾隆年间,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庄訚中举为标志,大店庄氏在科举上再次崛起。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大店庄氏科考史上的巅峰——“父子进士”庄瑶、庄锡级,而且家族成员人才辈出[2]。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同治元年(1862)的102年中,大店庄氏家族共出了3位进士、8位举人、5位拔贡、8位岁贡。据学者统计,纵观整个明清时期,“大店庄氏家族共考中进士8人、举人22人、“五贡”34人、其余各类生员300余人。”[3]
  科举的成功为大店庄氏家族转变为仕宦家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当庄氏家族紧密与科举联系在一起后,家族子弟科考入仕便成为庄氏家族之常态。大店庄氏家族之中,出任道台、知府、知州、知县、州判、州同、县丞、典史、教谕、训导及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中下级官吏的族人近200人 [2] 。由此,大店庄氏家族实现了由移民家族到仕宦家族的转变。科举与入仕为官增加了大店庄氏家族在地域社会中的权威与话语权,增强了其在莒州地域社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二、大店庄氏家族的地域影响策略
  科举的成功成为庄氏家族由移民转向乡绅望族的重要契机,也为庄氏家族扩大地域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店庄氏家族通过敦宗睦族行为、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公益、教育文化事业等策略,逐渐扩大其在莒州社会的地域影响力,使其历经明清两代而不衰。
  首先,庄氏家族通过一系列的敦宗睦族行为来敬宗收族,保持宗族的良性发展。第一,纂修家谱。清顺治十八年,庄士行首修家谱。为维护家族凝聚力,康熙四十七年(1708),庄捷继修家谱,将散居各地之族人登记入家谱。乾隆年间大店庄氏家族进行了第三次修谱,首次将家族刊印成书。[4]三次家谱的纂修,将散居于各处的大店庄氏族人联结在一起,强化了宗族观念,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第二,重视宗族内部教育。以科举成为望族的庄氏家族极为重视教育,通过设立“因园”等私塾来教育宗族子弟,使其家族保持了长久的教育及科举优势,从而保证了其家族内部的良性发展 [5] 。宗族制是明清基层社会运行的支配制度,大店庄氏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睦族义举来加强宗族内部建设,凝聚宗族人心,这实际上是为发挥宗族制的力量奠定基础。前文提到,大店庄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有过科举的沉寂期,但科举的寥落并没有阻碍其宗族势力的继续发展,宗族内部的建设延续了其家族的兴旺。大店庄氏家族在加强内部团结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家族在地域社会中的影响力。团结的宗族势力成为大店庄氏家族拥有地域影响力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庄氏家族通过积极参与赈济公益、交通建设等地方事业来扩大在莒州的地域影响力。以赈济公益事业举例,庄氏家族所在的莒州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庄氏家族通过积极参与赈济公益,以获取名望,而名望的获得则有利于加强庄氏家族对莒州地域的控制与管理。例如,崇祯七年(1634)秋,莒州发生水灾,继而此年冬天又发生雪灾,水灾及雪灾导致了莒州出现严重饥荒[2]。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末政府面对饥荒,救灾乏力。此时,大店庄氏慷慨施惠,救助了很多饥民。大店庄氏的赈济义举一方面在平民百姓中获取良善之家的名望,加强了基层民众对庄氏家族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解明代地方政府之所急,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好感与信任。大店莊氏家族还积极参与莒州地方建设、交通建设事业。在明清皇权止于县的历史大背景下,乡绅及其家族通常被视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中间人”,扮演着缓冲器与协调者的角色,在地方政府难以触及的角落来控制与管理基层民众。大店庄氏家族就典型地体现出居于皇权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中间人特征。通过积极参与政府承担的赈济义务救助乡民,参与地方公共建设,大店庄氏赢得了政府与民众两方面的信赖与尊重,从而增加了其在莒州地域社会的话语权。
  第三,庄氏家族通过积极参与地方教育文化事业来增强在地域文化方面的权威和影响力。大店庄氏本身作为科举望族,自然而然地成为地方社会成员在科举应试方面的榜样和模范。因此当庄氏家族建立“文昌社"、“文昌继社”、“思诚社”等教育机构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地方社会成员的关注与加入。再加上机构内学习氛围浓厚,宗族乡党多有所成,从而大大增强了庄氏家族的教育影响力。清代莒州知州蒋楷曾评价称:“数十年而成名者多社中人,迄今士林犹称述不忘”[6]。可见大店庄氏已通过建立教育机构的方式,获取了莒州教育权威的地位。大店庄氏家族通过本身科举望族带来的影响力和建立教育机构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在莒州地域文化的权威和影响力。
  第四,庄氏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巩固地域影响力。“大店庄,北杏王,功名出在小窑上。”这句顺口溜反映了莒州当地三个重要的仕宦家族。其中的“小窑”是指莒州管家窑的管氏,之所以“功名出在小窑上",是因为管氏曾“一门四进士,叔侄三翰林”,大店庄氏与其素与联姻。此外,大店庄氏与沂水刘氏、日照丁氏等山东仕宦家族也有联姻。如庄阿聚之妻丁氏,就是日照丁氏之女,赢得了“诗礼名门,知书名义”的赞誉 [2]。乡绅望族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利于加强乡绅望族之间的合作,巩固其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庄氏家族除了敦宗睦族、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业以获取和巩固地域影响力外,还通过以聚族而居的形式造就繁荣一时的大店庄氏庄园,带动当地经济和以士绅代表的身份联合修建村杅,抵御捻军。这些措施都大大加强了庄氏家族对莒州地域社会的影响。
  三、大店庄氏家族对莒州地域社会的影响评析
  大店庄氏家族通过各种策略获取地域权威和话语权的同时,对莒州地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氏家族通过祭祖修谱等手段加强宗族内部建设,从而以宗族的身份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是对地域社会治理体系的一种参与。明清时期,地域治理体系以地方政府和宗族制为基础。大店庄氏通过加强宗族内部建设,以宗族的身份参与到地方治理中,实际上是宗族制作用的一种发挥。而大店庄氏通过发挥宗族制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地方赈济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中,一方面便利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得到了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店庄氏的影响力,大店庄氏在部分政府难以触及的角落甚至能够代替政府职能,拥有和政府类似的权威。
  其次,大店庄氏家族以宗族的身份参与到地方事务中,对莒州地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事务上,大店庄氏参与到地域治理体系中,不仅大量族人充任莒州府的中下层官员,而且将住宅也租借给莒州知州充任官署,因此庄氏家族凭借此优势,自然可以对整个莒州地域的事务发挥重要影响。而在经济事务中,有民谣这样形容鼎盛时期的庄氏家族势力“人走百里不宿别家店,马行千里不吃外姓草”[2] 。这样辽阔的土地,自然显现的是庄氏显赫的势力和巨大的财富。庄氏凭借其巨大的财富和力量,自然可以对其所处的莒州地域经济发挥重要影响。在军事上,庄瑶等人建设村杅,防御捻军。实际上影响也主要集中于莒州地域。因此在整个明清时期,从空间上来说,庄氏家族的影响力主要限于莒州。
  总之,大店庄氏家族以科举起家,依靠纂修族谱等敦宗睦族行为和积极参与地域赈济公益教育文化事业等地域影响策略,对莒州地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店庄氏代表人物庄谦“金顶御葬”的故事。虽说是明朝后期产生的故事,却仍然保存在如今的大店民众的历史记忆中。虽然大店庄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辉煌已经隐退于历史舞台,但其家族文化已经化为一种可供地方社会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其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春锦.德道行天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2] 朱亚非.明清山东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宋祥龙.莒南县大店庄氏教育成功的原因及啟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2):69.
  [4] 宋祥勇.明末至民初山东仕宦家族的发展与转型[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2008:22-23.
  [5] 庄辛杰.大店庄氏家族历经数百年不衰的原因分析[J].时代文学,2014(4):203.
  [6] 周洪宇.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74.
  [7] 邓庆平.名宦、宗族与地方权威的塑造[J].清史研究,2005(2):60.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明清时期大店庄氏家族的地域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7104521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维闯(1997.09- ),男,江苏淮安人,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学生,本科,研究方向:明清史;左桂秋,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为论文指导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5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