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璎珞,随着佛教东传,特别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从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到菩萨庄身的重要饰品,及至成为独特艺术符号的装饰图案,逐渐完成了汉化过程。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胎质润白、釉色纯净,更好地诠释了宗教意味,璎珞刻划简洁精雅,具有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图案化重叠等审美特征。
  关键词:明清;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
  1 璎珞的起源与中国化发展历程
  1.1 璎珞的起源和释义
  璎珞(梵语Mukta hara/Ratnavali),为梵语“积由罗”的意译,原意为成串的宝石或珍珠等,是古代南亚次大陆地区贵族佩戴于身上以彰显身份地位的一种用珍珠、宝石等串成的胸饰。与其有关联的是戴在头部或颈部的花环装饰物——花(华)鬘(梵语Kusuma mala),二者区别在于前者为矿物质,后者为植物质,用途基本相同[1]。
  人类早期的审美文化往往与宗教相关。璎珞在古印度《梨俱吠陀》和两大史诗中亦多处提及,成为传说中象鼻女神、吉祥女神等天神佩戴的饰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和礼仪注重首饰的佩戴,璎珞逐渐成为佛教中菩萨、天王等塑像、绘画中的庄身饰品。在《华严经》《法华莲华经》等佛教经典中亦多次提及璎珞、七宝璎珞在菩萨诸神庄身上的供养、装身的作用,是应世间众宝所成而有“无量光明”,具有美化心灵、净化身心的特征。后期亦将其佩戴部位扩大到手部、脚部和臂部[2]。如出土于那烂陀的观世音菩萨像(图1),观音左手持法器自然下垂,右手上举结印,半跏坐于莲座上,头戴高宝冠,浑身满饰璎珞。
  1.2 璎珞的中国化发展历程
  随着佛教东传和佛造像的本土化,璎珞的装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逐渐具有了我国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据相关研究,隋朝及之前,观音菩萨的颈饰大多为扁平、有宽度的圆盘状珠链或项圈两种形式,上饰以类似于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前部菩萨的双兽胸饰、鬼头等[3],风格与印度健陀罗时期比较接近,粗犷沉重,形式、材质和艺术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唐代以后,璎珞的色彩、形式日益丰富和精致化,更富有创造性。装饰元素的多元化、本土化也意味着其装饰风格的确立和成熟。至明清时期,观音菩萨塑像的璎珞逐渐从最开始的首饰转变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符号和装饰图案。
  2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类型赏析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造型富于变化,精巧纤细,观音形象大多丰满端丽、圆润生动,多为观音塑像中的精品。在这些观音瓷雕塑像中,璎珞这一艺术元素的使用也颇具特色。根据璎珞长短及形态划分,大体有短璎珞项圈式的O型、长璎珞的U型和长璎珞的X型三大类。
  明代中后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形成了“何派艺术”。私人收藏的何朝宗款坐蒲观音(图2),头发束顶高耸挽成髻,头发纹丝刻划清晰,神态安详;左右手交叠置于右膝盖下,衣纹飘逸自然。项圈式短璎珞垂于胸部,中间是扁平状的如意,外部饰连珠纹饰,配以德化白那格外纯净的釉色,显得简洁精雅。作品的重心在于突出其衣饰。
  清代“博及渔人”款提篮观音(图3,私人收藏)和大明万历年制(寄托款)的立莲净水观音(图4,私人收藏)则是使用长璎珞,制作工艺精美。其中,提篮观音姿势自然、优美,网状式垂挂璎珞垂饰于胸前;腹部及以下的璎珞,内层是由莲叶纹宝珠组成X型,外层由珠子穿组而成,加以莲花纹宝珠,满布下半身且长至脚掌。立莲净水观音的璎珞亦显得相对较为复杂:腹部以上亦为网状式垂挂璎珞;腹部以下璎珞由三重宝珠穿组而成,并在左右肩部连接而成,刻画细腻。
  3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的审美特征
  首先,具有节奏与韵律之美。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触动,原因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之美。在视觉艺术中,节奏和韵律具体表现在作品形式的重复、色彩的变化、线条的流动,产生有规律、有弯曲度等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或有协调与秩序的韵律美,进而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和情感触动。观音瓷雕璎珞的韵律美在于璎珞的组成有分割、起伏和连续性的变化,在于璎珞与瓷雕衣饰纹路等的有机结合,让作品看似图案丰富却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又有韵律节奏感。
  其次,具有对称与平衡之美。在观音造像设计过程中,于对称,以求结构形式重心稳定;于平衡,追求动感与动态美。在操作过程中则坚持实用与审美的需要而采取对称与平衡的结合,以平衡为主的造型中,追求于变化与动感之中求统一,而以对称为主的造型中,则追求统一与静感之中的变化,从而在动静结合、统一与变化之中寻求完美的平衡感,使得璎珞的穿组更具组织性,在整体变化中求得稳定,加强造型均衡效果。
  最后,图案化重叠式之美。明代中后期以来,德化窑烧造技术的提高、工艺材质的优化、胎釉配方的改良和手工匠人技艺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德化窑观音瓷雕总体水平的提高。不少观音瓷雕中,璎珞采用了相对繁复、巧密的形式,图案化、重叠式之美突出,这与瓷雕的骨架、结构、刻画线条的应用等皆有关联。
  参考文献
  [1][3]李敏.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菩薩璎珞[J].敦煌研究,2006(1):54-61.
  [2]石蕾.我国陶瓷装饰璎珞纹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6.
  【作者简介】邱萍萍(1976—),女,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陶瓷鉴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