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茶文献建设及其阅读推广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茶与瓷既是古丝绸之路的伙伴,也是景德镇自古以来的经济支柱。陶瓷文献与茶文献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实用性,有极高的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拥有。通过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及茶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还能丰富地方特色馆藏,并通过开展讲座、青少年活动、网络宣传等加以推广,为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关键词:景德镇 茶文化 茶文献 特色馆藏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02
  近年来,图书馆文献资源中的地域文化资源愈来愈受到各地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各种特色图书馆如雨后的春笋般纷纷涌现。将涵盖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和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并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特色服务。
  一、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茶文化历史渊源
  1.景德镇的历史沿革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原为浮梁县所辖。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更名景德镇,沿用至今。民国十六至十八年,景德镇曾一度建市,称景德市。1949年4月景德镇和浮梁县解放,景德镇与浮梁县划开建市。195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省辖市辖浮梁县。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仍为景德镇市所辖。从此景德镇与浮梁错综复杂的归属关系终于尘埃落定。古代浮梁加上1983年并入的乐平县以及鄱阳县的荷塘、鱼山两镇,构成了现在景德镇市。
  2.景德镇市的地理特色
  景德镇市,别名 “瓷都”,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之一。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靠近孕育了许多神秘古老文明的北纬30°,亦创造出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却很少地质灾害。这里山清水秀,东、南、西、北四条河贯穿境内,汇入昌江;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更宜于植物生长。北部山区,山势崇峻,云雾弥漫,土质富有机质,含有氧化化铁之红泥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种植。这里镇东五十五公里的高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矿,优质的瓷土,高超的技艺,造就了元青花、明粉彩等享誉世界的名瓷。
  3.浮梁历来茶叶的税收经营状况
  古代浮梁人“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茶,在浮梁一直以为就是除瓷之外的主导产业。“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写有的诗句,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唐代浮梁就是一个重要的茶叶主要产地和集散地。据唐元和八年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民国时期,浮梁为江西省重要的产茶县之一,主要生产红茶。1915年,浮梁江村“天祥茶号”所产红茶参加美国旧金山国际和平博览会,一举荣获金奖。从此浮梁茶区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产地之一,享誉全球。民国廿五年,浮梁有茶号六十多家,民国廿九年茶号有一百七十多家。茶园面积也是逐年递增,目前浮梁有“浮瑶仙芝”等十几个江西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数十万亩茶园,大小茶叶初、精加工企业有100多个。
  综上所述,可以说茶叶经过1000多年仍然是古浮梁今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景德镇茶在历史上经历的各种发展与变迁,从而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的景德镇茶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近年来,浮梁县把发展茶叶经济,打造茶叶强县作为重塑浮梁辉煌的重点措施,我们图书馆也应为家乡经济腾飞做点什么。
  二、茶瓷文献馆的建设
  1.茶与瓷息息相关
  唐、宋、明是我国茶文化发展中尤为重要时期,唐代的烹茶文化对应青、白碗盏,宋代的斗茶文化对应黑釉盏,明代的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唐宋明代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瓷与茶其实就是茶与茶具的关系,合适的茶具更能表现出茶的色香味。唐代盛行燕青团茶,茶色尚绿,益茶色的青瓷茶具为佳。宋代盛行研膏团茶,茶色尚白,为显茶色黑盏茶具为佳。到明初,盛行散茶,白瓷更显汤色。随着饮茶方式的发展,景德镇生产的白瓷茶具愈来愈能适应这种改变,越州窑的青瓷和建州窑的黑瓷则逐渐没落,这也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茶与瓷是息息相关,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尽力收集茶文献资料,在原以陶瓷为主的地方文献馆加入茶元素,扩展原陶瓷文献图书馆,既丰富本馆地文献特色馆藏,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又能更好地推广本地的茶文化与瓷文化。
  2.文献的收集
  为弘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加强对陶瓷文献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我馆早在2012年就专门成立了陶瓷文献馆,对陶瓷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现阶段重点在于茶文献的收集整理。
  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茶叶方面文献的购买力度,尽可能收集市面上的有关茶科学、茶文化(应包括茶学、茶艺、茶文化产业经营、茶与艺术、茶与文学、茶与旅游等多方面多类别)的书籍及影像资料;增订有关茶叶的国内外期刊;对馆内原有的关于茶的书籍(例如古籍和民国文献中有关茶叶的文献资料),以及网络上的信息收集、整理;去文化旅游的相关单位上门征集民间茶俗、茶戏曲、有关茶叶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去各大茶厂、特色茶馆征集品牌、经营及宣传等相关资料;同时加强与农科所、茶叶研究所等相关机构联系合作,由专业人士对我们收集的信息进行二、三次文献加工;收集国外行业信息,列入专门茶叶文献书架,纳入陶瓷与地方文献书库。
  3.茶瓷文献馆的风格特色
  茶瓷文献馆在装修上应有自己的特色,打破图书馆阅览室只有书库与阅览区,只有读书功能的传统,设立阅读区和陈列体验区两部分,阅览区装修风格中融入传统青花瓷元素,如采用青花瓷阅览桌椅,墙体挂一些瓷板画等等。在陈列厅四周放置一些博古架,展出本地出产的茶叶以及各种茶具,并标明各自名称、特色及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宣传资料。与社会各届的合作,图书馆提供平台,让企业走进图书馆,提供实物展品。实物展品的收集,一定要把握住对最具本地特色的茶叶、茶具品牌,比如“浮紅”、“浮瑶仙芝”、“瑶理崖玉”等,“红叶”茶具、以青花、粉彩为代表的各种釉色和不同器形的茶具精品,打造出亮点。放置两张茶台,可定期进行茶艺表演及品鉴活动,重点介绍本地的名茶和茶具;设置多媒体播放器材,可滚动播放一些茶道或地域性茶文化艺术相关的影像资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字与实物相结合 ,拉近读者与茶瓷之间的距离,阅读更加有趣。   4.加强管理,培养专业人才
  任可一项活动成功的开展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好茶瓷文献室,既要有领导的支持,也要有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加以实施。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对茶和瓷历史与现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收集相关材料并加以整理;茶艺表演也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习;相关材料还需要数字化、植入图书馆网页以及提供各种数字服务等等,这些工作都要求我们必须平时加强学习,多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引进人才与各专业机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读者为中心才能做好本项工作。
  三、开展阅读推介活动
  1.结合珠山讲坛,开展讲座活动
  我馆珠山讲坛活动已开展多年,一直以来都是以陶瓷文化为主题。多年来邀请了我市知名陶瓷大师、教授、专家学者来我馆进行讲座,并在景德镇电视台“陶瓷视界”栏目播放。并根据讲座内容汇编出版了《珠山讲坛---瓷器 瓷业 瓷都》、《珠山讲坛---瓷色、瓷艺、瓷人》。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今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以茶为主题的专业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到图书馆进行讲座,并制作成视频,在网站或其他媒体上播放,展开对具有景德镇地域特色的茶瓷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这也是对珠山讲坛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2.与青少部联合开展各种少儿活动弘扬瓷都的茶瓷文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图书馆,通过观看茶艺表演、实物展出、听专题讲座;组织青少年读者去特色茶园踏青、游春等多种方式,了解家乡的茶与瓷文化。还可以以家乡的茶与瓷作为征文题,开展有奖征文、知识竞答、演讲、诗歌朗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阅读推广,广泛地进行宣传,将阅读推广活动从青少年抓起,树立青少年读者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网络推介
  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建立茶文化文献资源库。我馆现有网页上已建立陶瓷文化信息资源库,可在此基础上增加茶文化信息资源,以“茶自然科学知识、茶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茶艺术文化知识、本地茶与茶具生产经营”四大板块分别介绍本地茶叶生产史、现代茶叶、茶具生产经营状况,景德镇茶具与明清时期茶文献、文学,本地的采茶戏、采茶歌、茶俗,还有古代和现代的一些饮茶风尚以及各种茶的保健功效等等。通过网络一方面宣传茶瓷文化,有助于茶瓷文化渗透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方面丰富我们的地域文化,完善服务体系,并推动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
  4.旅游推介
  景德镇本身就是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其中不乏从事陶瓷文化交流专家、学者。除了在本馆设置展馆展出外,还可以在本地每年一次外商云集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瓷博盛会上设立展位;景德镇的著名旅游景点瑶里古镇,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云集于此。这里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有高岭土矿原址,也有很多茶园,这里也是景德镇最好的绿茶产地之一。瑶里镇茶叶产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多为云雾茶,是无污染天然食品,具有“味美、香甜、清澈、保健”诸多功效。采用手工制作,有“崖玉、毛尖、玉枝、毛峰、”等多个品种,瑶里崖玉曾三次荣获国际大奖,并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AA级绿色食品。在这里以及陶溪川、三宝瓷谷等有国际影响的旅游点举办讲座、学术交流或实物展出,加以推广,让瓷和茶这对古丝绸之路的伙伴,他们的“瓷韵茶香”飘出国门,继续为振兴瓷都经济做出贡献。
  “昌江水,高岭泥,一笔一划现神奇……”督陶官唐英曾在诗中盛赞过景德镇这片神奇的土地。景德镇人民幸运地拥有祖祖辈辈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理应更加珍惜。我们图书馆人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让瓷韵茶香继续芬芳瓷都。
  参考文献
  [1]黄崇焘. 浮梁茶叶宝鉴[M].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曹雯.云南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以普洱茶文化图书馆为例[J].当代图书馆,2016(3):41-43.
  [3]蔡定益.论明清时期浮梁的茶史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0(2):183-195.
  [4]杨昇.关于茶文化学院资料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7-19.
  [5]常飞.以茶文化为例浅析地方文化与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的融合[J].福建茶叶,2018,40(9):371.
  [6]蔡定益.论民国时期的浮梁茶业[J].农业考古,2011(2):220-233.
  [7]龚旭曦.茶文化主题在大众网络图书馆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J].福建茶叶,2018,40(8):305.
  [8]张峥.传统茶文化与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发展[J].福建茶叶,2018,40(9):422.
  [9]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39(1):392-393.
  [10]余成斌,敖小爽.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边疆[J].经济与文化,2018(2):112-113
  [11]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12]龚永新.中国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研究[J].茶叶,2015,41(1):34-37.
  [13]项宗周. 茶文化对茶品牌建设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4]俞晖.试论网络时代中国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06(2):44-48.
  [15]余悦.鄱阳湖地域茶文化与江西文化对外交流战略[J].农业考古,2008(5):114-117.
  [16]黃崇焘.浮梁茶叶史话[J].农业考古,1992(4):240-242.
  [17]林景悟.瓷都史话[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18]黄崇焘.漫话浮梁茶文化[J].广东茶业,1995(2):29-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68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