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方法正在深入融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增加新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和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将从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进行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数字化资源构建 混合式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2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构建
在工科类职业院校,《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课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且课程本身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较吃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收获往往是挫败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打击,甚至出现有少部分学生放弃学习本课程的想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开放型课程资源,如MOOC、微课等。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开发课程资源来学习、解决一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但只有少部分基于个人学习需求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在线课程学习,这在职业院校里不具备普遍性。在此过程中,存在缺少相应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针对性,知识点迁移等方面,不适应学生需求的现象。
通过研究学习习惯及学习规律,将课程资源进行重构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把相关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发布到校园网平台。让学生能“时时处处”进行学习,共享数字化教学平台资源,成为“三教改革”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按照突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知识点相对独立、将知识“碎片化”处理、让问题更聚集、主题更突出的方式建设课程资源。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的梳理,结合实训项目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可以包含多个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能够在三至五分钟左右完成,以此目标来建设相关的微课资源。对于需要过程分析、语言、文字难以描述的知识点,通过演示文稿、视频、动画多种方式呈现。在建设课程资源时,相关资源的命名直接采用知识点名称。这样不仅能方便学生搜索相关资源,也能从资源命名上了解某个资源介绍什么知识,学生便能更有针对性的查找相关内容,提高学生查询资源的效率。教师通过校园网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在课前获得下次一课的知识点信息,提前做好课前自学。同时,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与教師沟通、交流,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二、教学实施过程
在职业院校,学生更喜欢实践,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够。因此在理论学习期间主动性不如实践操作,但往往理论学习又是支撑实践的基石,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涌现出一系列,如慕课、微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这些手段和方法,适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中,这些教学手段与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在构建好数字化课程资源后,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获取知识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动手记笔记,加上个人的知识积累和阅读来进行知识的获取。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处理各种知识的能力上水平高低不同,造成了学习效率存在不平衡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师生间交流较少,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态的把控。部分学生连续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缺少及时指导,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想要在短期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利用学生喜欢运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的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线上学习,查询课程资源。从源头上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学习初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分组,组内成员相互督促,以此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由于前期构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碎片化”,可以很方便的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完成多个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连续不间断的学习,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学生在遇到相对较难的问题时,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或动画,跟教师在线交流互动,以此来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便于在课堂教学环节更有针对性。
在新构建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实施翻转课堂变得更容易。通过前期的课前学习分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自学,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认识、理解与内化,使得新知识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另外新知识将会使原有知识体系得到调整与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让学生解决存在的疑惑。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学习,因此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探讨式学习。教师将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解,教师负责对知识准确性的把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需要重点分析的部分,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索中学习,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也能让学生记的更牢固。教师也就容易掌握学习动态和成果,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仅仅在课堂上,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构建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将在课后继续发挥作用。对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随时通过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及时给老师反馈,实现课程在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学习方式。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可知,遗忘进程总是先快后慢,如不抓紧课后及时复习,大部分知识将很快遗忘。所以,及时的复习能有效减缓遗忘进程,增强知识的掌握。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讲解并不真正基于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复述。这种对知识的复述也容易遗忘,要形成长期记忆,就必须真正理解知识点的内在含义并及时复习。因此,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就应该精心设计课后作业的针对性。书本上的习题一般用于解决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本课知识点的问题;想要提高知识点理解、内化与迁移,采取加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联系,从专业课程中寻找与知识点有关的电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本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不再感到陌生。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课后练习,不仅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也便于开展后期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在完成某个学习项目后,让学生根据学习项目的内容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画出本项目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进而加強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能形象的表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类,能表达其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利用本项目知识点的中心主题或自己的理解关键知识点,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链接,而知识点又可以连接另外的一个中心主题,这样就能形成知识点的层级图。通过这张图,学生能很方便的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便于建立记忆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学生想要画出合格的思维导图时,就必须对该学习项目的知识了然于心。如果学生没有做到对知识非常熟悉,那么课后学生就必须要做好课后复习。因此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再次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搭建起本课程的 “知识树”,并将所学课程知识融入自己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教学效果
实施混合式教学后,原有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准确的评价学习过程了。原有的评价手段,由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提问、作业和实验实训等)和期末考试考核,再按一定比例,形成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而现在,通过校园网平台,可随时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的次数、时间等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过程考核增加了小组集体考核、线上学习考核,课堂参与程度考核,通过提高这部分成绩所占比列,来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并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长处,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使学生能主动建构探究、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利用线下与线上混合学习的方式,对于同一个知识点,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更容易,从而形成长期记忆与内化。配合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增加了学习动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为研究混合学习方式与以往教学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理论考试成绩、实训成绩进行综合分析。问卷调查主要从课程教学教法的调查、学习效果调查、学生意见反馈调查方面来进行。通过调查,学生对改革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学生认为混合教学对他们学习更有帮助,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减少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互动,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
通过对理论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实施混合教学方式班级卷面平均及格率为74.6%,比普通教学班级高10.3%,比往届学生高8.9%; 80分以上占32.6%,比普通教学班级高9.7%,比往届学生高9.3%;卷面平均分为71.2分,比普通教学班级高5.9分,比往届学生高5.4分;综合应用题(30分满分)平均分19.6分;比普通教学班级高4.8分,比往届学生高5.7分;实训成绩平均分为84.7分,比普通教学班级高7.9分,比往届学生高7.4分。
由此分析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混合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有获得感、成就感的过程,培养了学习自信。学生在实训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训中,体现在电子元件检测速度更快、电子元件布局更合理,导线连接更规范,电路焊接质量更好。最终体现在实训作品质量、数据测试准确性、测试结果分析等方面有明显进步。由此分析表明,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由于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实训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分析的能力比其他班级更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四、总结与反思
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交流较少、课堂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感。将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线下与线上混合学习方式,有效避免学习过程单一,容易产生厌倦的特点。通过混合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加强过程性考核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驱动的状态。学生能根据自己学习特点、对知识的理解,学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积累、技能强化、能力提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让终生学习观念融入学生思想。将信息技术与终身学习相融合,推动了继续教育的转型和升级。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如新技术应用手段不够充分,教学手段多样性不够,遇到较难知识点时,教师还存在“越俎代庖”的现象,缺少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分层次教学体现不明显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更多元化的融入教育教学,开发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课程资源,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鞠光宇,江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浅析,人民网,2018-03-28.
[3]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职教论坛,2014-6.
[4]艾宾浩斯著.王迪菲编译.记忆的奥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8-1.
[5]《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调查与分析,201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