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活动对其文化价值提升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对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旅融合;中国科举博物馆;研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3163(2019)06-00078-03
   一、文旅融合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逐渐被打破,产业之间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便是其中一个例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能促进旅游产品提升,而旅游能促进文化广泛传播。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文化则为旅游产业品质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着力发展的两大支柱性产业,由于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创意、文化消费者等方面的共通性,两者逐渐突破产业边界而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交叉产业、新兴业态,延展了各自的产业边界,丰富了产业发展的内容。国家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两大产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力的支撑和推动。[1]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两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业态,而且还推动了经典文化资源产业价值的提升,利用经典文化和遗产不仅可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不断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因此,我們要强化以文促旅,用文化提升旅游品味,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动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强化以旅彰文,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推动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考古遗址等纳入旅游线路,推动文化发现创造价值与旅游体验分享价值有机结合,打造更多文旅融合产品。
   二、研学旅行的发展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文化厅(局)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研学旅行在全国教育机构和学校得以全面推进。
   研学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是在传统游学的基础上,把教育场所由封闭的学校课堂移向开放的自然,把大自然和社会作为研究、学习和亲身体验的场所,研学旅行即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游、集中食宿方式展开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3]研学旅行使中小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学校教育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崭新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
   (一)中国科举博物馆简介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核心区,原本是江南贡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比比皆是,被人们称为“古代官员的摇篮”。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化石和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也是科举制度文明的有形遗产。
   现在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和保护明远楼、飞虹桥等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建设而成,是全国最大的科举文化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6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全部位于地下,四周环绕竹简,就像一个“经匣”,博物馆的屋顶设计是“墨池”,池中的水静如明镜,有着“以史为鉴”的寓意,四方形的设计象征了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博物馆包含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源远流长五大展区,集展示、研究、教学、交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向观众展示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发展史,讲述了古代士子从寒窗苦到鏖战科场到中举做官的心路历程,博物馆的目标定位是打造中国科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科举制度研究中心。
   (二)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不仅牢记“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更以“发挥博物馆教育优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理念为宗旨,全面打造科举文化研学基地,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教活动。2019年以来专门定制了 “状元及第”“状元是怎样炼成的”“穿越古今,探秘科博”以及“国学礼仪,启智人生”四项研学活动,吸引众多的青少年走进科举博物馆,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提高创新意识。
   大型研学团活动“状元及第”是在参观博物馆的基础上增加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了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了解古代士子科举取仕的艰辛过程,弘扬科举的至公精神,珍惜当下学习条件。还通过观看影片《千年科举梦》、魁星堂祈愿、号舍体验、多媒体互动、文物福袋体验、投壶等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探究合作中,学会设计、创作和反思。此活动针对200人以上的团队。最富特色也最受欢迎的是小团体订制活动“状元是怎样炼成的”,此活动细分成17个主题,兔子灯、雕版拓印、活字印刷、线装书缝制、香囊缝制、荷花灯、秦淮诗词赏析、武举、探宝、亲供单、捷报、金榜题名、“鱼跃龙门”水彩画、魁星点斗、状元书法描摹、家规家训、剪纸。青少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或者多项活动参与研学。“穿越古今,探秘科博”是馆校合作项目,课程内容结合了中国科举博物馆的五大展区,分成了五个模块,以科举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为脉络编写教材,同时也将融入相关传统文化体验课以及多种教学方式。目前此活动主要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合作,选取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学习:上学期有6个课时在博物馆进行学习,10个课时在学校进行;下学期有4个课时在博物馆进行,12个课时在学校进行。这是一个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这样多学科形式的融合,使得博物馆成为无边界的课堂。而“国学礼仪,启智人生”属于私人订制礼。课程分为开笔礼、成长礼、状元礼三个部分。学生在博物馆进行“朱砂启智”“启蒙描红”“独占鳌头”“登台受教”“鱼跃龙门”等仪式。由于研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广受中小学生的青睐和好评,自运营以来已接待研学学生数万人次。    四、中国科举博物馆研学活动对其文化价值提升的作用
   (一)对科举文化的传播
   科举制无疑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科举文化遗产具有传统考试文化的性质;科举文化遗产具有儒学文化性质,与儒学教育共浮沉;科举文化遗产具有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其中以汉字文化为主要载体。[4]
   学生在研学之前先观看一场《千年科举梦》的电影,了解古代士子科举取仕的艰辛过程,提倡儒学选贤任能、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基础,弘扬科举的至公精神。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了解科举考试即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和取士标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艺术性,反映了鲜明的汉语汉字文化特色。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进入到號舍进行体验,号舍面积大小不足1.5平方米,考生在其中要待上九天六夜的时间,其位置分上下两块木板,白天板分为上下,即为桌凳,用来答卷,夜间要将上面的板子抽出,与下面的板子拼在一起,蜷曲在上面睡觉。学生们可通过亲入号舍体验古代士子艰苦的考试环境。
   另外,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的公益讲座《科举与当下》《江南贡院的历史地位》《科举与中国文化》《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历史名人——翰林院编修金鉽》等都对科举文化的解读与传播起到了启发与引导作用。
   (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是教育重点。如小团体订制活动“状元是怎样炼成的”中17个主题,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拓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一针一线,一传一承”线装书缝制、还是“正月里的流光溢彩”荷花灯制作、“诗词小达人”秦淮诗词赏析、民间传统工艺剪纸,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而多样化互动项目的开展,可以充分挖掘博物馆文化教育的功能,将博物馆真正打造成为孩子教育学习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了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效果。
   文化内涵是中国科举博物馆的主要资源优势所在,而科举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其资源禀赋,通过研学活动提供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文化个性,并进一步提升文化形象,发掘科举宝藏,汲取科举文化的养分,以古鉴今,连接起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今社会的选拔制度,彰显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实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提高经典文化产业价值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 张加欣.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9(7).
  [3] 任丽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对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4] 张亚群.论科举文化遗产[J].厦门大学学报,2006(2).
  责任编辑:王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7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