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选修课中“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能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该教学模式要处理好探究和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探究一讨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10-0076-0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依据多伊奇的观点,教学模式应有四种功能:一是构造功能。它能指示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及其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一种理论或思想;三是启发功能。能够启发人们依据模式中的各种关系秩序探索新的问题;四是推断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目标的条件与程序,使教师能预见预期的教学结果。
选修课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规则、从可供选择的科目中自主确定的所要学习的科目。选修课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打造学生的个性优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学识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如何在选修课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能力,使其真正学有所得、得而能用,这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我们认为,在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宜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一、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
探究一讨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通过对情境案例相关素材的收集,通过自下而上探索,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展开讨论或辩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掌握知识与技能。
1.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知识的获取,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灌输”,被动地成为知识的“容器”,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知识进行主动地选择、批判、加工,最终通过同化,将新知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或通过顺应,以新知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结构的质变。这样的新知,不是迫于外力的强加,而是“学习者主体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原有知识与新信息的融合、分化而形成对外界信息的一种新的理解与阐释”。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建的。
2.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
认知主体的建构必须以一定的经验背景作为基础,以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孕育新知识的母体。如果说必要的知识经验是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能力基础的话(知识经验的多少直接关乎知识建构能力的高低),那么足够的兴趣爱好则是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动力基础(兴趣爱好的深浅直接关乎知识建构动力的强弱)。如果说必修课是强制性的、无法选择的,那么选修课则带有更多的自愿性、自主性,是由学生自我确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选修课中尤其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确定选修课时所依凭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对所选课程具有一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对与选修课程相关的问题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与讨论的激情,从而为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动力支持。
在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其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充分发挥,学生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通过积极的建构活动,借助原有的知识“生长”出新知识。在主动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培育。
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由探究与讨论前后两个阶段蝉联而成。
1.探究阶段
所谓探究阶段,指的是学生们(或学习小组)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外自学,在规定时间内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见解。具体而言,探究阶段包含两项教学任务:教师的讲授任务和学生的自学任务。在选修课开课之初,任课教师应作必要的讲授,一是简要介绍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事项,以便学生心中有数,更好地进行学习。二是精辟讲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知识,讲清难点问题,介绍热点话题,分析课程动态,从而使学生们能较全面地了解该课程,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以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长新知识,为其开展探究式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三是结合授课内容、教学进程,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可供探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引教师对本门课程相关内容提纲挈领、画龙点晴式的精辟讲解。是学生们有效开展研究性自学的“引子”,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亦能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平台,因而是不可或缺的。在探究阶段,作为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应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才情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及时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学的方式,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以供下一阶段的讨论之用。研究课题,学生们既可自行确定,亦可在教师所推荐的参考课题中选取一个;课题的研究,既可作本学科内的封闭性研究,亦可与相关学科结合作开放性的研究。如果选修人数多,或者讨论阶段的时间不足,则可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确立课题,开展研究,形成结论,为讨论作准备。
2.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由陈述与讨论两个环节前后蝉联而成。在教学课堂内,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或学习小组)充分交流上一阶段的探究成果,互相切磋,完善结论。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第一,陈述环节。所谓陈述,指的是由某位学生(或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出的观点,让全班同学共享其探究成果。此环节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学生陈述的先后顺序。确定顺序既可提高时间效率,防止陈述的冷场或扎堆,亦可让陈述者有个时间的心理预期,适时作好准备。之于陈述顺序的确定,既可由学生们自行协商确定,亦可经由抓阄等方式确定。二是严格控制陈述的时间。陈述时间以下限10分钟,上限15分钟为宜。我们在选修课中实施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敏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有了陈述时间的下限要求,可
有效防止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敷衍了事,促其严肃认真地去研究课题,完成自学任务。规定15分钟的时间上限,是因为选修课的课时较少,不允许长篇大论,有了时间上限,就能确保每一位学生(或小组代表)都有时间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同时,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为精华也是对学生判断力、概括力等智能的极好开发。三是要求其他学生做好摘要并作出评价。在某一学生(或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成果时,其他同学对这一学生(或小组代表)的陈述应做好课堂笔记并作出书面评价。如此,既能促使其余学生认真听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锻炼他们分析、批判等诸多能力。
第二,讨论环节。所谓讨论,指的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全班同学以发言学生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观点为起点展开课堂讨论,互相启发,平等磋商,共同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此环节中,教师作用的恰当发挥至关重要。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应摆正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随时关注讨论的情况和走势,捕捉时机,及时对讨论加以点拨、引导。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当学生们的观点支离破碎时,教师应适当加以概括综合:当学生们对问题的见解显得肤浅表面时,教师应进行挖掘提升。一言以蔽之,教师应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引导。尽可能使讨论始终处于欢快热烈的状态,从而将所探究的课题推向深入。教师切不可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对课堂讨论任意操控,否则,就难以营造平等民主的讨论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使各种观点互相激荡而绽放出绚丽的思想火花。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课堂讨论也就很可能因此而走向沉默,乃至死寂。
三、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必须建立合乎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成绩考核机制。
1.成绩的构成及比例
成绩的构成及比例可定为:期末考核成绩(占35%),陈述成绩(在课堂上陈述自己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出的观点的得分,占35%),讨论成绩(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得分,占20%),其他(到课情况、课堂笔记、自学笔记等的得分,占10%),设附加分10分(其中,陈述成绩可加4分,讨论成绩可加4分,课堂笔记可加1分,自学笔记可加1分)。以上5项成绩合计,满分为110分。
2.各项成绩的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由教师确定具体的考核形式并组织考核、评定成绩;陈述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以百分制的形式,教师给出每位学生的成绩:每位学生也给出班级所有同学的成绩,然后折算出每个学生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教师的分数与学生的平均分各占50%,计算出总分;讨论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评定方法如同陈述成绩:其他成绩由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笔记、自学笔记等情况确定成绩;附加分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陈述成绩最高可加4分,由教师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讨论成绩最高可加4分,由教师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课堂笔记、自学笔记可各加1分,由教师各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1分。
3.总成绩的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陈述成绩、讨论成绩、其他成绩、附加分5项成绩按比例计入总分,满分为11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以上考核机制。既注重期末终结性考核,亦注重平时形成性考核;既尊重教师的评价,亦尊重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总之,力求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灵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够较好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