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 宁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古诗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因此,我们要注重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的语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诗歌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从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入手,审视、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陌生化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老诗歌言语形式本身的内在价值,它对现代语文语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古诗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强化大量的读,从而让学生感知大量的语言,博闻强记并从中领悟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可否认,我国大量的古诗凝炼、精美地体现了人类原创性思维的智慧。诗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原创性突出地表现了直觉的一面。中外学者都承认诗人的灵感,这是某种原创性思维的顿悟,即直觉在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处在人生最佳脑力开发阶段的孩子们在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对他们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一般智力认知能力走向直观和创造能力、为认知真理走向发明创造提供了一把打开通道的钥匙。
三是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诗歌中有生活的激情、有智慧的积淀、有美的闪光……可以说是人生的浓缩、生活的结晶。千百年来,诗歌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饱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及其人生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是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诗歌是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载体,古诗中蕴含着有益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志趣、人格建树等诸多有益的教育元素。因此,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而应该把学生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主要表现在美的语言、美的画意、美的意境等几方面。
一是美的语言。由于古诗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因此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声声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在疏通文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的节奏、平仄及韵部,就能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快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一、四句的“天”“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二是美的画意。我国古代诗人都有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从而使他们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我们仍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为例: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鹏、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令读者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三是美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还十分注重意境美。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以及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三、在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歌的特点予以指导,使他们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让他们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与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学生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增强以及诵读技巧的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要求和训练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诵读和吟咏,才能进入审美意象的感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从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进而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是要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美。在古诗审美的诸多特点中,想象和联想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我们知道,王维的诗很多都充满了画意,但即便是这样的诗也仍然会留下空白,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去填充。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中就有五幅画面: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这些画面学生要靠想象与联想的参与,才能把它们充实、连缀成一幅初秋雨后的山间晚景图,才能体会出诗中清新、明朗的意境和作者喜爱大自然、热爱纯朴自由生活的情怀。
三是要让学生在诵对中创造美。对对子是一项古老而新鲜的语文基础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流传至今己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古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在结合古诗进行审美教育时,不妨将对对子引入教学,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和学生玩“巧对对子”的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古诗词的对偶和对比的方法,体验语言表达的整齐美――“春”对“秋”,“种”对“收”,“一粒粟”对“万颗子”,“春种一粒粟”对“秋收万颗子”……如:范成大的《田园杂兴其一》首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样工整的对子,都可以先分后合,逐字逐句相对,进而可以让学生模仿。对对子最重要的是平仄相对,我们可以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成第一、第二声阴为平声;第三、第四声为仄声。对于古代的入声,现在则归于普通话的四声,可以稍加提示而不做要求。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会诗,组织擂台赛、男女应对、班级或年级赛等,还可以邀请家长来检阅。
四是让学生在古诗表演中表现美。通过古诗进行审美教育还要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生动化起来,使古诗变得容易理解,从而便于学生接受,这样进行赏析就更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描绘出来而生活中又具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从而把他们带入到诗的意境中。为了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还可以将古诗改编成各种各样的情景剧并搬上舞台表演,再配以音乐、画面、服装、道具等,通过舞蹈、歌咏、情节等形式表现古诗的内容。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我让两位男生戴上头巾,分别扮演李白与汪伦,随后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桃花潭边;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李、汪二人;动作――踏歌而唱,握手叮叶,挥手告别。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进行评议。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他们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达到了乐学和善学的境界。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时,我同样引导学生用戏剧的形式进行编排,但是在时间的确定上着实让他们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反复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诗中寻找诗人写诗的时令和具体时间。他们在经过仔细的品味揣摩之后确定了季节,在紧抓“秋”“清泉”等暗示性词语以及细品“新雨后”“晚”“明月”等关键词语之后确定了具体时间,同时确定了舞台背景以“空山”“明月”“松旬”等景物为参照。他们从“空”“新”“晚”“司”“清”几个字的特点去感受“清新、幽雅、宁静、自然”的氛围,确定全剧以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古典民族音乐为主旋律。经过他们反复地讨论修改,一场精彩的短幕剧就顺利地完成了。这样,学生在再创作中更好地体会了这首田园诗歌的美的图画、美的节奏、美的意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