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海霞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相应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日渐受到各界关注,儿童期作为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及其价值的多面性,会对儿童健康成长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
  一、儿童杜会化的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及怎样接受别人的爱。儿童时期社会化最为重要。它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将为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的社会化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主要指儿童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它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儿童社会化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及其价值的多面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项社会规范和第一个社会角色。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在单亲家庭中,通过父或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同样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家庭环境因素都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由于单亲家庭其情感生活的特殊性,形成了儿童社会化环境的一些独有特点:(1)家庭权力关系缺乏调节力量,即由父、母、子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单亲家庭中变成了直线形;(2)家庭角色形态缺乏平衡机制,即原为父母共同负担的经济支出实际上多变为由父或母一方承担;(3)家庭关系失缺,致使父或母的感情投向单一化,即原为父、母、子三方分享的家庭之爱,演变为父或母一方与子一方的双向情感依赖;(4)家庭语言代码缺乏另种性别象征,即原有两种性别色彩的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变成了一种性别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等。单亲家庭权力关系调节力量缺乏,既可能导致一长制家庭关系,也可能导致伙伴性家庭关系。
  三、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关系失衡造成的社会性缺失。社会性是由于人的社会存在而获得的一些特性。它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与个性表现等方面,诸如反应在个体身上的道德行为规范、人际沟通能力、价值观念倾向、劳动技能等等诸多特征。儿童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便是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他是从其中学会与他人相处而成为社会化成员的。具体说来,如果一个家庭有父亲、母亲和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家庭就存在着父母、父子、母子三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儿童必然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要理解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随着家庭成员的离去而减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根本原因是由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造成的。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表现在家庭气氛沉闷。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气氛沉闷对儿童人际交往的影响还会波及到社会,使儿童在不良的心境下阻碍同伴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儿童的整个人际关系都蒙上阴影。家庭气氛沉闷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亲子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单亲家庭儿童自身的心理比较复杂。一个家庭解体,无论对离婚者双方还是对其子女,心理损失都是极其严重的,而离婚对离婚者双方造成的打击又会进一步影响其子女的心理状态,使得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离婚受到双重心理伤害,这使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心境突变,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独、孤僻抑郁、敏感多疑、冷漠暴躁,并且还伴随着恐惧、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特殊的情绪体验,从而使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常常表现为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厌恶交往,逃避与家人、同伴、老师等人接触,封闭自己,有时感到孤独无助。有的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是有攻击性,有的怀有戒备心理,生怕别人取笑他(她),久而久之,有的心理发生畸形。
  (三)外界对“单亲”的主观认识偏误抑制儿童的后天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单亲家庭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是社会对离婚的宽容度依然有限,传统病态的价值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单亲依然被贴上负面标签。许多人依然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离婚父母都是有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与众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性格孤僻,很难相处等等,这种观念将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在中国,夫妻离异后大都孩子是随母生活的,单亲母亲家庭生活面临很多压力。单亲母亲主掌的单亲家庭常常会在经济贫困、精神压抑、子女成长不利的情况下自我挣扎,社会救助不利。而在这样家庭生活的孩子常常被别人认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家庭一样,也必然是残缺不全的,遭受社会的怜悯和歧视,遭受同伴的歧视和排斥。这些都不利于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各方应摒弃传统“一刀切”即只认为单亲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健康的,不与社会相融合的,大多属于问题儿童的观点,共同关心、爱护单亲家庭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社会氛围,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主编.婚姻家庭大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美]阿林・斯腾伯格著,戴俊毅译.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周宗奎.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
  作者简介:赵海霞(1984- ),女,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101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