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艳红 胡金艳
摘要:上好一堂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要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并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调控教学情绪,精心设计板书板画,应用小结、布置作业等手段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
关键词:新课引入偶发事件教学情绪板书板画
组织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课堂纪律,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是保证师生教与学正常有序进行的一个先决条件。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讲课的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
一、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
教师采用恰当的开课技巧,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使全班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主要的做法有:第一,组织好教学情境。上课铃响,要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并登上讲台,此时要环视全班学生,检查有无缺席,情绪怎样,同时也以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为示范,暗示学生要振奋精神,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第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的氛围。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和对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到学生的情感中。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第三,注重新课引入的技巧。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由于刚刚接触,一般不会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学习材料上来,这对学习新知识是不利的。教师设计引入新课就是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尽快排除干扰,沟通心里,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有直接引入、从旧知识引入、用生动实例引入、直观教具引入、故事引入、问题引入、悬念引入等等,只要选取恰当,可使教学顺利开展。
二、抓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并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管理好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有助于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学生的学习焦虑。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称为偶发事件。教师要因势利导,妥善处理,切忌惊慌失措或不管不问,否则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造成教学无法进行下去的僵局。
例如,课堂上乱哄哄的,就要当场对学生进行批评。又如,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利用课堂提问来为难老师的现象,老师在短时间内又无法答复,教师不应指责学生,应该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表扬该生善于动脑筋,勇于提问。这样不仅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也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动脑筋,还可使提怪问题的学生人格受到保护,让心理上得到平衡,受到教育,懂得互相尊重的道理。
三、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调控教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反馈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表情、动作等)排除干扰,调节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以求得教学活动的平衡。教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调控教学情绪的做法和要求是:第一,运用疑问、发现、新奇、探索和幻想的价值,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一旦诱发,学生往往会自找途径理解新的事物;第二,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给予学生恰当的认可和鼓励,使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地学习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体方面的活动机会,在课桌上操作实物,在教室内开展活动等;第三,让学习的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我们日常经验和背景结合起来,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上课过程中,当遇到某些有争论性的问题或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而此时时间上也比较充裕的话,可让学生来讲台上讲解,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积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改变传统的“老师一味讲”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受的同时,既锻炼了他们能力,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我曾多次采取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许多人因为是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听的也很仔细,还给讲台上的人挑点毛病,这样,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应用小结、布置作业等手段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
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结束前,为继续维持良好的教学气氛,以做好课的结束工作,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一堂课的结束环节也十分重要。第一,小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以整理和归纳,突出重点,理出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使之条理化。第二,做好课外作业的布置工作。结合教学的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且能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的作业布置给学生。第三,讲究课堂结束时的艺术。例如可留下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或给学生留下一个含蓄的结尾,以“言尽而意未尽”的魅力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或在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之后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新问题,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等。第四,要按时结束一堂课,不要提前,也不要拖堂。
总之,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功。教师应在平时注重积累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宋艳红胡金艳: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3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