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实行学分制以来在教学管理方面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改进,建立起了适应我院实情的比较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先进选课体系的构建、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成绩管理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然而,目前我院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策略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教学管理;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培养和管理机制,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1996开始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使用学分制的概念,2001年形成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雏形,2004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几年来,我院的教学管理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改进,建立起了适应我院实情的比较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先进选课体系的构建、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成绩管理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然而,目前我院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目前我院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尚未彻底转变
  学分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是以教师为核心,即教师天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附庸者。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追求学生知识的积累,强调由课堂上的教师这一共性培养出具有统一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而忽略了学生在能力、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一直是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要想使他们彻底转变这种观念并不十分容易,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2.教学计划弹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根据对我院22个专业的所有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4版至2007版)的统计,课程设置一般均分为三类:必修、限选、任选(或通选),其中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2%~22%之间,而任选课通常仅占在5%左右,选修课比例明显偏低,而必修课比例偏高;课内总学时在2400~2700学时之间,课内总学时偏高;需修读的课程总门数一般在70-90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和自由学习的时间,使学生难以有充分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体现出学分制弹性灵活的优势,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偏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
  3.教学资源有限,选课范围狭小
  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是选课制,而选课制则必须有足够的课程资源来提供支持,开设出大量高水平的选修课又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备等)来作保证。扩招后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实施分级教学,使得我院教学资源表现为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我院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课程时间安排、考试时间冲突,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紧张,学生能够选课的时间节点过少等。此外,由于有些模块如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开设出的任选课程少而对学生又有学分要求,导致部分任选课报名人数过多,使得有些学生选不上课,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一些任选课因报名人数少而取消。因而造成了想学的课程选不上,使提供的少量任选课实质上变成了必修课,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有些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课程选择不够系统
  选课制的优势在于能够赋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权,使学生掌握一个尽量广泛而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我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建成一套“指导――选课――退课”相对完整的体系并运行了多年。但由于许多在校学生对要成为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体系都不甚了解,更是对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模糊不清,导致他们在选课时只是为了拼凑学分,避难就易,根本不考虑课程之间的顺序性和逻辑性,更是不顾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对自身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构建,盲目地进行选课,导致出现其所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和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选课制的这一优势表现为劣势。
  5.部分学生课堂秩序较差,管理难度加大
  在我院的教学运行过程中,绝大部分课程是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即在教学授课时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或自然班级的界限。除英语、体育和部分专业课程外,通常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每个教学班有100左右甚至200位学生,有些教学班的学生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和再修,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别很大。少数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聊天、睡觉和缺勤的情况比较突出。任课教师上课时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同时又要考虑照顾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每堂课都点名记考勤和时时停止讲课来维持课堂秩序,因此,在选课制条件下,虽然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约束性和进取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学生课堂管理难度的加大。
  二、加强和完善我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1.尽快转变观念,确立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实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更需要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与改革。我们要积极充分地向学生、教师以及各类管理人员宣传学分制,加强人们对学分制的认识,尽快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继续加强确立我院早已宣传和实行多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将过去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思想迅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对学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育,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挖掘学生潜能,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合理运用自主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潜能,使其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2.调整课程设置,制定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院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限选和任选)两大体系。新的08版培养方案针对原有培养方案在实际运行中的弊端已经做出了相应的一定调整,主要体现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通识教育以及精简教学内容、压缩总学时和课程规模等方面。但笔者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充分地体现出学分制弹性灵活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可以再适度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尤其是减少专业必修课和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以保证学生的选择自由权。在开设有些专业选修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按照学科大类来设置选修范围,即有些专业选修课可以打破专业壁垒而在本学科的各个专业间设置共同选修范围。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跨年级、跨专业、跨系、跨学院、甚至跨学校选课,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余地,使学生灵活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人才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目的。
  3.优化教学资源,加大课程替代力度
  选课制的前提是应有充分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进行选择,而目前我院的实际教学资源自扩招以来表现为明显不足,如课程时间安排、考试时间冲突,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紧张,学生能够选课的时间节点过少以及有些模块(主要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开设出的全校任选课程少等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增加和扩充教学资源(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扩充实验室面积和增加实验设备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教学资源状况下,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大课程替代力度、优化教学资源等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解决。通过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为其外出进修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同时,在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加大力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并允许学生进行相似相近课程的相互替代认定,来替代其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相应的部分全校任选课、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要求,从而既有效地节省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4.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制度
  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后,关于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同时在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独立意识和自学能力,从而科学合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给予充分有效地建议和指导,我院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学业导师制度。然而,由于目前我院的专业学业导师(即班主任)大多数是由专业教师兼任,主要是靠教师的责任感来承担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很少与学生沟通,使学业导师工作成为一项“业余工作”,并且有些学业导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从而使学业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就要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对学业导师的业务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责任、资格审查与考核,落实待遇,以督促学业导师正视自己的工作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业指导工作,从而使导师制度能够真正地为学分制教学管理提供配套服务。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每门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规格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期末卷面成绩占据绝大多数比例,这种考核方式由于受考试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和当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推动学生继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我院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传统的考核方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全面教学改革的进程,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推进对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变过去的侧重于结果考核为侧重于过程考核,加强单元练习和测验,扩大平时成绩、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从而真正有效地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 容. 学分制运行管理中教学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4):85-86.
  [2]高玉杰,刘 勇. 高校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 辽宁教育研究,2005(12):61-62.
  [3]汪梅臻. 浅谈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J]. 理论界,2007(1):118-119.
  [4]张礼达,尹德志,刘 静.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2):30-32.
  作者简介:
  王永哲,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数理系教学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