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自由游戏行为性别差异的观察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金香 阴国恩

  摘要以35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观察对象,采用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自由游戏行为的类型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在儿童的社会参与范畴游戏中,平行游戏最多,其次是集体游戏和单独游戏,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儿童的认知游戏中自多到少依次为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机能游戏和规则游戏,而且在机能游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的同性别的社会互动对象显著多于异性别的社会互动对象。这说明儿童的自由游戏行为与其性别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幼儿,社会参与范畴游戏,认知游戏,性别差异。
  分类号B844
  
  1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社会情感、智力和生理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学前教育的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儿童游戏的发展规律一直吸引着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的研究兴趣。自20世纪以来,关于儿童游戏的发展最有影响的是Parten的理论[1]和Piaget的理论[2],前者把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看成是社会参与过程,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参与行为随其年龄增长而表现出前后相继的6个社会参与范畴:无所事事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后者则把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看成是认知成熟的过程,根据儿童游戏中纯感觉动作与思维联系的程度,把儿童的游戏划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后来,Smith[3]对Piaget的理论的游戏范畴作了阐释,进一步将儿童的游戏分为4类:机能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4]。近来,考察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亲子关系、抚养经历、教师行为等)与儿童游戏行为发展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5,6],但关于儿童自身系统的因素与其游戏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根据人类发展的社会生态学理论,儿童的发展是儿童与其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各级系统的诸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儿童的性别是其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系统的重要因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性别类型行为的情景互动模型也指出,个体所处的情景不同,其性别类型行为的表现也不同[7],关于性别与儿童的游戏行为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如在儿童游戏中的合作行为方面,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合作,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合作,而国内的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儿童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影响不大,但对竞争行为却有显著的影响[8]。国内关于儿童的性别和其自由游戏行为的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社会互动对象是儿童游戏情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在游戏情景中,儿童的社会互动对象是否会因其性别而不同呢?目前国内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比较男女儿童在各个类型的自由游戏行为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来分析儿童的性别与其游戏行为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以幼儿园大班儿童35人为被试,其中男孩20人,女孩15人,平均年龄为6岁7天。
  
  2.2资料收集方式和程序
  在自然条件下对儿童行为进行录像观察。录像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在被试所在幼儿园的一间18×7.5平方米的大型游戏室中进行。游戏室内有儿童平时游戏用的各种玩具和图书。此房间是该幼儿园儿童平时活动的场所,儿童对室内的环境和玩具较为熟悉,无陌生感,室内环境整洁,光线明亮。
  采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Rubin教授编制的《儿童游戏观察量表》[9],作为对儿童游戏行为观察与编码的依据,该量表所规定的观察程序是:对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行为,每5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每10秒钟间断一次,对这10秒内儿童的行为编码。
  在录像开始以前,采用习惯化技术消除儿童的好奇心和焦虑。在正式录像过程中,目标儿童所在班的全体同学由幼儿园老师带到现场,然后让儿童自由活动,除非儿童间发生冲突或其它意外事件,教师不干预儿童的自由活动。录像现场除一位幼儿园老师和两位录像者外无其他人在场。幼儿园老师负责按预定的录像顺序名单以儿童觉察不到的方式为录像者指派目标儿童,并负责维持儿童秩序及协助录像者掌握时间。
  
  2.3观察时间
  按照上述程序和要求,1天给每个儿童录像观察6分钟,每个儿童在2次录像观察之间至少间隔1天,在为期40天的时间内,对参加本研究的35名有效被试每人进行了6次录像观察。
  
  2.4编码
  在每次6分钟的观察录像带中,从开始选取其中有效的5分钟的录像对被试的行为进行编码。根据《儿童游戏观察量表》的要求,对被试每10秒钟内发生的行为编码1次,记录在观察编码表上,这样,每个被试在6次的观察中共获得180个编码记录。编码者由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和幼儿园教师担任,每组2人,共2组,其中幼儿园教师的任务是负责介绍被试的姓名和控制录像带的播放时间。
  
  2.5评分者信度
  利用评分者一致性对编码的信度进行估计,抽取2个被试各180个编码单位的儿童行为进行编码,4位编码者之间的一致性评定在80%到95%之间。对编码意见不一致的行为,通过集体讨论确定。
  
  3结果与分析
  
  3.1幼儿自由游戏行为在各个游戏类型上的分布
  本研究35名有效被试共获得6300个编码单位,由于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范围大于认知游戏的范围,如探索行为是社会参与范畴游戏,而不是认知游戏,因此分别统计了两类游戏范畴在总编码单位中的百分数。其中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编码单位有4368个,占69.33%,而认知游戏的编码单位有3056个,占48.51%。具体分析4个类型的认知游戏和3个类型的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平均发生次数,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就认知游戏来看,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是建筑游戏,其次为表演游戏和机能游戏,最少的是规则游戏。进一步分别对认知游戏中各类游戏发生次数进行差异检验发现,4类认知游戏编码次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16.5,p<0.01)。从社会参与范畴游戏发生的情况来看,平行游戏的次数最多,其次为集体游戏,最少的是单独游戏,这3类游戏编码次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61.3,p<0.01)。
  
  3.2幼儿自由游戏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的自由游戏行为类型见表2。
  从表2可见,在认知游戏方面,性别差异仅在机能游戏类型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男孩的机能游戏多于女孩;建筑游戏、规则游戏、表演游戏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比较男孩与女孩的社会参与范畴游戏发现,单独、平行、集体3类社会范畴游戏的性别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
  为了考察儿童的非游戏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男孩与女孩的各类非游戏行为分别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儿童仅在“无所事事”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女孩的“无所事事”行为显著多于男孩。
  
  3.3幼儿自由游戏的社会互动对象的分析
  为探讨儿童自由游戏的社会互动对象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分别对男孩和女孩的同性社会互动对象和异性社会互动对象的人数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男孩和女孩的同性社会互动对象的人数都显著多于异性社会互动对象的人数(p<0.01)。说明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在选择自由游戏的互动对象时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性别意识。为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社会互动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先对男孩与女孩的社会互动对象的总人数进行t检验,发现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进一步分别对男孩和女孩的同性社会互动对象之间以及异性社会互动对象之间进行t检验发现,无论在选择同性别儿童还是选择异性别儿童作为社会互动对象方面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4讨论
  
  4.1儿童自由游戏的类型
  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参与范畴游戏从多到少依次为平行游戏、集体游戏和单独游戏。该结论支持了近来国外提出的“开始集体游戏的三步观”。该观点认为,4岁的儿童与学龄儿童具有相同的游戏转变模式:从旁观行为到平行游戏再到集体游戏,平行游戏是游戏类型转变过程中一种主要的桥梁性的游戏行为[10]。研究所观察的是自由游戏情景,儿童改变游戏类型的机会较多,这可能造成观察到的平行游戏较多。关于儿童认知游戏发展的顺序,Piaget也曾提出,机能游戏首先在婴儿期出现,规则游戏出现的最晚,建筑游戏和表演游戏几乎同时出现[2]。研究发现,幼儿认知游戏的平均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建筑游戏为30.8次,表演游戏为28.1次,机能游戏为27.1次,而规则游戏仅为1.3次。这可能说明大多数幼儿园大班的儿童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进行规则游戏存在困难。
  
  4.2儿童自由游戏行为的性别差异
  儿童的性别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生态学因素之一,关于儿童的性别与其社会参与范畴游戏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男孩与女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外有关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如Robinson发现,儿童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比率与游戏情景的类型、儿童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无关[10]。但在“无所事事”非游戏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无所事事”行为比女孩少,说明男孩的社会参与行为多于女孩。可能是由于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的教养观念和行为更加鼓励男孩参与社会交往的缘故。
  还发现,男孩的机能游戏显著多于女孩。男孩的建筑游戏、规则游戏有多于女孩的趋势,而女孩的表演游戏则有多于男孩的趋势。这与国外的研究是一致的[11,12],这可能是因为男孩与女孩生理差异影响了他们对游戏类型的选择,如生物模型理论认为,儿童的生理因素如荷尔蒙的差异也可能是造成儿童游戏类型的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13]。还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亲子行为、幼儿教师的行为等社会因素对男孩与女孩的影响不同的缘故,如已有的研究发现,男孩被社会鼓励选择体力型的游戏和强制性行为,而女孩被社会鼓励从事表演游戏和合作型的互动方式[12]。
  
  4.3幼儿自由游戏的社会互动对象的分析
  研究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自由游戏时都更多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社会互动对象。可能是因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讲,因其性别不同,其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因素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了不同的作用,如父母与男孩的亲子游戏和女孩不同,老师在指导儿童游戏时因儿童的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行为[11],男孩与女孩具有不同的行为风格等,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儿童在自由游戏中更愿意与同性别的儿童发生社会互动。关于儿童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对社会互动对象的选择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结论
  
  研究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在自由游戏中(1)从事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次数是平行游戏最多、集体游戏次之、单独游戏最少;从事认知游戏的次数是建筑游戏最多、表演游戏和机能游戏次之、规则游戏最少。(2)儿童的性别与其社会参与范畴游戏行为不存在密切关系,与其认知游戏行为和社会互动对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 Parten M B.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 27: 243~269
   2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Paul. 1962
   3 Smith P 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pres- chool children: Solitary and parallel play reexamin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8, 14(5): 523~539
   4 Rubin K H, Fein G G, and Vandenberg B. Play. In: Mussen P H,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Y: Wiley, 1983
   5 Aureli T, Colecchia N. Day care experience and free play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17: 1~17
   6 Leseman P P, Rollenberg L, Rispens J. Playing and working in kindergarten: cognitive co-construction in two educational situation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1, 16: 363~384
   7 Beall A E.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view of gender. In: A E. Beall & R J. Sternberg (Eds.), The Psychology of Gender.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3, 127~147
   8 李幼穗, 张丽玲, 戴斌荣. 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0, 23(4): 425~529
   9 Rubin K H. Play Observation Scale (POS). Unpublished manual.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89
  10 Robinson C C, Anderson G T, Porter C L,et al. Sequential transition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social interactions during child-initiated play: Is parallel-aware play a bidirectional bridge to other play stat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 18: 3~21
  11 Howes C, Unger O A, Matheson C. Social pretense play in toddlers: Parallels with social play and with solitary pretense.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0: 77~84
  12 Lindsey E W, Mize J. Contextual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play: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Sex Roles, 2001, 44: 3~4
  13 Hines M, Kaufman F R. Androg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x-typical behavior: rough-and-tumble play and sex of preferred playmates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CAH). 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 1042~1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4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