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慧侦 李锐涛 刘 双

  [摘要] 目的: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重点分析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的病因。方法:收集该院近期8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加以分析。结果:经蓝光照射、静滴白蛋白、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治愈82例,治愈率为96.47%。高胆的病因为感染性因素46例(54.11%),非感染因素35例(41.18%),原因不明4例(4.71%)。结论:新生儿高胆经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预后良好。本地区高胆红素血症原因以感染为主,围生期因素及母乳性黄疸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80-02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中医称胎黄(胎疸),是新生儿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其致病原因复杂,某些重症病理性黄疸可危及患儿生命。笔者在本文中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其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其中,感染性包括: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非感染性包括,①新生儿溶血:AB0血型不合最为常见,从血型来说,溶血的发生多见于母亲为O型,婴儿A型或B型,如母亲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②胆道闭锁:肝肠循环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血清含量增高;③母乳性黄疸:特点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④胎粪延迟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另外,低血糖、酸中毒、低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其胆红素代谢紊乱常为多种原因所致。临床表现各异,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故及时寻找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2007年2月~2008年6月收治的8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85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足月儿56例,早产儿24例,过期产儿5例;男44例,女41例;日龄≤7 d者48例,日龄>7 d者37例;顺产者51例,剖宫产者34例;出生体重<2 500 g者13例,出生体重≥2 500 g者72例;85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中2例合并直接胆红素升高。
  1.2诊断标准
  本文8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在西医常规治疗(蓝光照射、口服鲁米那、静脉滴注白蛋白、抗感染以及调整肠道菌群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基本处方:大黄1 g、栀子3 g、茵陈5 g、薏苡仁3 g、板蓝根3 g、柴胡3 g、川朴3 g、甘草2 g;腹泻明显者去大黄,加用滑石3 g、六曲3 g;伴湿疹者加用紫草3 g、赤芍3 g;吐奶加竹茹、藿香各3 g。
  2 结果
  本组病例分析得出,本地区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仍以感染为主,其中,感染性因素46例(54.11%),非感染因素35例(41.18%),原因不明4例(4.71%)。在感染性因素中,脐炎27例(31.76%),居首位,其次为皮肤感染15例(17.65%),肺炎16例(18.82%),乙肝2例(2.35%),败血症1例(1.18%);在非感染因素中,围生因素20例(23.52%),居首位(包括颅内出血、头颅血肿、剖宫产、窒息、妊高征、产钳等),其次为母乳性黄疸13例(15.30%)、ABO溶血1例(1.18%),红细胞增多症1例(1.18%)。入院后全部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用中药,治愈:服药4~8 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测胆红素及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78例;好转:服药8 d后身黄、目黄、小便黄明显消退,其他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5例;无效:服药10 d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治愈率为91.76%,有效率为97.6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疗效非常满意。新生儿乙肝所致者疗效欠佳。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在中医学中称为“胎黄”或“胎毒”,是由于母体之湿热邪毒熏蒸于胎所致,或先天元气不足,脾未健运,不能输泻胎毒湿热之邪,湿热内蕴,郁而发黄。具体中医辨证论治如下,①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清热利湿。②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神疲,不欲吮乳,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温中化湿。③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膨隆,青筋暴露,右胁痞块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或伴衄血、瘀斑、便血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指纹紫滞。
  为了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胆红素对患儿的损伤,笔者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收集我院近期8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加以分析。经中西医结合治疗,82例治愈,治愈率为96.47%。高胆的病因为感染性因素46例(54.11%),非感染因素35例(41.18%),原因不明4例(4.71%)。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原因以感染为主,围生期因素及母乳性黄疸占重要地位。
  因而用中药辨证施治有效。新生儿黄疸对个体的危害性受血清胆红素水平和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儿血清胆红素低于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发生核黄疸的可能。因此,对新生儿黄疸应早期干预。笔者在本组患儿治疗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利用中药利胆、退黄,取得了显著疗效。方中大黄泻下解毒,行气活血,有加速黄疸消退之功。茵陈、栀子、板蓝根清热利湿,薏苡仁、川朴芳香化湿,柴胡、甘草保肝调和药性,诸药合用达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本方经济简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1-443.
  [3]丁国芳.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9(3):184-18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收稿日期:2008-1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