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配穴与局部取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经脉配穴相对局部取穴对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共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经脉配穴组和局部取穴组,其中对经脉配穴组进行经脉配穴进行治疗,对局部取穴组进行局部取穴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VAS疼痛评分以及ASES肩部功能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脉配穴组的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局部取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脉配穴相对于局部取穴对于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更好的减少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针灸;肩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1-0061-02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其病名较多,中医根据其发病原因和发病年龄等特点称其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等;中医认为肩关节周围炎病属于“痹症”的一种类型[1],其内因多为老年气血亏虚、劳倦内伤以及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外因主要为风寒湿邪,慢性劳损等;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又称“粘连性关节囊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为慢性发病。目前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因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和运动障碍而就医为主[2],中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手段较多,针灸治疗疗效显著,但临床中发现,根据患者疼痛部位不同进行辨证,采取经脉配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局部配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4.59±5.28)岁,病程3周-4 a,平均病程(1.08±0.84)a。随机分为经脉配穴组和局部取穴组,经脉配穴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3.25±5.44)岁,病程4周-4 a,平均病程(1.20±1.13)a;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取穴组 取肩贞、肩髃、肩前、肩髎、宗门等穴与阿是穴等肩部穴位,嘱患者取坐位,暴露肩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择适当规格毫针刺入,行针,作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针灸一次,以1周为1疗程,共进行2疗程治疗。
1.2.2 经脉配穴组 主穴取肩贞、肩髃、肩髎与阿是穴,并根据患者疼痛部位、活动受限进行经脉辨证,进行取穴:患者以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为手阳明经证,取合谷、手三里、臂臑;患者以肩外侧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剧,为手少阳经证,取外关、阳池、中渚;患者以肩后侧疼痛为主,内收疼痛加剧,为手太阳经证,取后溪、养老、支正;患者以肩前近腋部疼痛为主,压痛明显,为手太阴经证,取列缺、尺泽、孔最。选取适当体位,常规消毒后选择适当规格毫针刺入,行针,作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针灸1次,以1周为1疗程,共进行2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疗效评价标准[3] 临床治愈:患者肩部无疼痛感,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完全;好转: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感,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未愈:患者肩关节疼痛感和功能无明显改善。
1.3.1 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估。VAS评分将肩部疼痛分为1-10分,分数越高说明肩部疼痛越明显。
1.3.2 采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是1993年美国肩肘协会研究通过的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4]。ASES评分将满分设定为100分,包括疼痛和生活功能两部分各50%,分数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疼痛评分及肩关节评分采用(x±s)表示,各指标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相同指标差异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见表1-3。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的确切病机未明,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年过五旬,肝肾渐衰,气血虛亏、筋肉失于濡养、局部组织退变,常常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加之肩部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或因伤长期制动,导致肩部筋脉不通,气血凝滯,肌肉痉挛,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因素。外伤劳损为其外因气血虚弱,血不荣筋为其内因。西医学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因50岁左右性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致使肩袖及肱二头长头肌腱磨损部位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并逐渐导致弥漫性关节囊炎。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肩关节囊的挛缩或关节外肌腱、韧带的粘连,关节囊明显增厚,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容量的减小,致使肩关节活动发生障碍。患者肩周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显示肱骨头周围的关节囊增厚、挛缩;组织学观察为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肩周所有组织都有轻度炎性改变,包括肌腱的滑动面。
在1979年WHO认定的43种针灸适宜病种及1996年11月意大利米兰会议提出的64中针灸适宜病种中,肩关节周围炎皆列入其中[5],由此可见针灸治疗对于肩关节周围炎是具有优势的。肩关节周围炎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经、太阴经关系密切,而选穴、配穴是临证遵循的基本法则,传统的局部取穴是在病变局部或临近的范围内选取穴位。这是根据共有的近治作用特点而选穴,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素问·调经论》中也做出了“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的论述。然而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取穴,这是根据经穴具有的远治作用特点而取穴,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体现,是经络辨证在处方中运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灵枢·终始》中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的记载。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病情病位的不同进行辨证经脉配穴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笔者选择的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表明进行经脉配穴组的患者的治愈率、疼痛评分、肩关节评分均优于局部取穴组,统计学结果P<0.05。
综上所述,运用经脉配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权可,靳鹏超,权海霞,等.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河南中医,2014,34(11):2277-2279.
[2]陈平.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55例疗效分析[J].四川中醫,2014,32(8):155-156.
[3]周波.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103-105.
[4]王伟,毕大卫.肩关节功能评分的研究现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5):323-327.
[5]高丹,韩正,杨芳.针灸治疗肩周炎机理讨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3):122-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