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与多孔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单孔与多孔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各39例。实验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进行治疗, 参照组采用多孔胸腔镜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25.41±22.54)ml、(25.62±2.71)个、(752.28±85.64)ml、(3.82±0.52)d、(1.5±0.5)分, 参照组分别为(144.5±26.5)ml、(20.98±1.46)个、(738.81±91.26)ml、(5.82±1.74)d、(3.2±1.5)分;实验组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術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 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13/3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单孔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其治疗效果优于多孔胸腔镜, 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 提升淋巴结清扫个数, 优化各项手术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多孔胸腔镜;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13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这种病症对于患者的影响十分严重, 患者发病后对于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干扰, 且病死率较高。有研究认为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75%~85%,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比较典型的症型之一, 近些年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成为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1]。本文针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方案和多孔胸腔镜手术方案对于周围型肺小细胞肺癌临床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78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各39例。实验组中男18例, 女21例;年龄最大62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45.2±11.1)岁。参照组中男19例, 女20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30岁, 平均年龄(44.8±1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排除标准:排除存在叶支气管侵犯的患者, 手术前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的患者, 既往存在胸部手术史的患者, 有双肺肿瘤患者, 存在肿瘤转移或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心、肝、肾等相关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 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 2 方法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双腔气管插管, 帮助患者常规放置健侧卧位和折刀位20°, 术者和扶镜者位于患者的腹侧, 而助手则位于患者的背侧[2]。实验组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进行治疗, 于患者腋前线第4肋间切开, 切口长度约为4 cm, 将相关操作器械和胸腔镜经过此口置入。参照组患者采用多孔胸腔镜进行治疗, 主操作孔主要位于患者腋前线第4肋间, 长度约为4 cm, 胸腔镜孔位于患者的腋中线第7肋间, 长度为1 cm, 而副操作孔位于患者的腋后线第7肋间, 长度约为1 cm。两组患者均进行肺叶解剖和切除, 清扫肺门和纵隔淋巴结, 切除肺叶时, 如果患者的肺裂发育相对较好, 处理时顺序按静脉、动脉和支气管进行, 如果患者的肺裂发育不完全, 处理时顺序按静脉、支气管和动脉。单孔操作术中, 因为上肺叶手术难度较大, 所以顺序改为尖前支、静脉、后升支和支气管。动脉、静脉及支气管不完全排列, 通过同一型号的切割闭合器进行闭合处理。两组患者进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时, 按照临床外科肿瘤中淋巴结清扫统一标准执行。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实验组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25.41±22.54)ml、(25.62±2.71)个、(752.28±85.64)ml、(3.82±0.52)d、(1.5±0.5)分, 参照组分别为(144.5±26.5)ml、(20.98±1.46)个、(738.81±91.26)ml、(5.82±1.74)d、(3.2±1.5)分;实验组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28.52±21.41)min、(5.52±1.63)d, 参照组分别为(131.80±22.81)min、(5.53±1.68)d;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 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13/3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单孔和多孔胸腔镜对于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从本文结果中可以看出, 采用单孔胸腔镜对于周围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而且安全性更高。为患者进行单孔胸腔镜治疗时, 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开孔, 所以和多孔胸腔镜治疗方案比较, 大大的降低了对患者的损伤, 减轻了对患者躯体的损害, 能够保证患者的疼痛更低, 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单孔胸腔镜治疗方案在治疗的过程中, 可以更加便捷[3, 4]。有研究认为[5], 单孔治疗方案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选择单孔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其治疗效果优于多孔胸腔镜, 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 提升淋巴结清扫个数, 优化各项手术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逊亮, 周勇安, 赵宁, 等. 单孔及多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11):1044-1049.
[2] 田文鑫, 佟宏峰, 孙耀光, 等. 两孔、三孔胸腔镜与开放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对比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11):994-997, 1010.
[3] 翁贤武, 梁诚之, 林培锋, 等. 单孔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7(6):977-979.
[4] 王继振, 刘公哲, 李大宏. 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现代肿瘤医学, 2018(10):1544-1547.
[5] 王耿杰, 马良赟, 廖泽飞. 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外周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2):217-219.
[收稿日期:2018-09-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