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7例、有效2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痊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应用多途径、多方法阻断呃逆反射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血管;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5-03-222-01
由于呼吸肌或膈肌突然引发不自主的痉挛收缩临床上称之为呃逆,中医学所说呃逆是指胃气上逆而引发的动隔,病症的主要表现为气逆上冲,不能自止。由于情绪的原因或饮食不当所发生的呃逆较为常见,此种症状较多情况下,能自行解除[1]。而顽固性呃逆是指膈肌持续性的不自主的痉挛,采用常规抗呃逆药物都不能缓解症状的患者,由脑血管病所累及的顽固性呃逆,如持续性发作将导致吸入性肺炎、疲劳以及营养缺乏的并发症,而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症状,故必须尽快终止发作。本次研究对顽固性呃逆实施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观察组中男6例,女4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62.7+4.5)岁;对照组中男6例,女4例,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60.3+3.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车衣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脑血管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用药方式为肌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针灸方法治疗,方法如下;先对患者给予辨证,然后采用电针刺激治疗,主要穴位是足三里(双)、中脘、内关(双);意识障碍患者配穴十宣、人中两穴位;脾胃虚弱患者配穴脾俞(双)、胃俞(双)两穴位;瘀血患者配穴阴陵泉(双)、行间(双)两穴位;具体操作手法为;①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所选穴位、针灸时所用的针和操作者的手指进行消毒,将针缓缓刺入患者穴位,得气后以捻转方法刺激30秒,然后将针柄与电刺激治疗仪连接通电,波动频率以患者能受度为限,留针30分钟。②针灸结束后,用一次性注射器(规格为5ml),抽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各一支,选取患者左侧内关、右侧足三里或右侧内关、左侧足三里,垂直进针轻度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的情况下,将药物缓慢注入,每个穴位1~2mL,第2天需更换另一侧进行注射,每天1次,一个疗程是4天。③给与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剂量为0.2g,每天3次,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采用鼻饲。
1.3 观察指标
痊愈;治疗后1天内,病呃逆症状完全消除,并且90天内无复发。有效;治疗后3天内,病呃逆症状完全消除,并且60天内无复发。无效;治疗后3天内,病呃逆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x±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x2和t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7例、有效2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痊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呃逆常伴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性期,尤其是脑干病变患者,主要原因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所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所以顽固性呃逆较为常见。顽固性呃逆对患者的不利影响极大,例如导致患者情绪紧张、食欲不振和难以安眠入睡等,延缓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进程[2]。少数重症呃逆患者,因为频繁呃逆或成串的呃逆,影响患者呼吸并导致胃食管反流,甚至发生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3]。
丙戊酸钠为广谱类抗癫痫药物,又是不含氮的广谱类药,对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惊厥都具有对抗作用,但该药物对患者长远期疗效却并不如人意,且如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可能引发相关不适症状,降低其临床治疗依从性,不利于对病情的有效干预。中医认为呃逆属于重病和久病累及脾胃中焦,病者胃气虚弱,胃失和降而所引发的呃逆[4]。人体中脘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幕穴,故具有调理中焦、和胃导滯、健脾之功效,是治疗腑病的主要穴位;内关穴位是八脉交汇穴之一,又是心包经络之穴位,故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止呃之功效,为治疗胸痛、心、胃病之要穴;足三里既是胃经之合穴,又是强壮身体之要穴,故有扶正培元,通经活络,活胃健脾之功效。共用三穴,相得益彰,促进了通降胃气,宜通中焦气机止呃之功效。对内关和足三里进行注射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同时中医疗法从整体对患者病情进行干预,对西药治疗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相配合对病情改善更为突出。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7例、有效2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痊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也证实了以上论述。
总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应用多途径、多方法阻断呃逆反射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杭英,陈来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7):711-712
[2] 陈彬,陈奕樑,陈泽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4):45-47.
[3] 崔立民,赵嘉莹,商丹等.利多卡因穴位注射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7):453-455.
[4] 杜小宏.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84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