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特征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特点。方法 10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 各50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 老年组患者ESR为(21.49±3.28)mm/h, CRP为(16.57±2.63)mg/L, 中青年组患者ESR为(21.34±6.29)mm/h, CRP为(17.15±6.38)m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RF为(43.08±9.25)U/ml, 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的(75.24±8.31)U/ml, 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肌痛无力、皮下结节、心包炎、巩膜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足肿胀、肺部病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肝脾肿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需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展开深入研究, 并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29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风湿免疫科疾病为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往往表现为外周关节滑膜炎、关节肿胀或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 该疾病极易反复发作, 若不能对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则对患者生活质量极易产生直接影响, 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多器官病变或关节畸形, 因此切实采取治疗措施对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重要意义[1]。为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特点, 选择本院诊疗的10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8年6月本院诊治的10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 各502例。老年组患者男300例, 女202例;年龄60~76岁, 平均年龄(68.73±7.39)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3.46±2.59)年。中青年组患者男309例, 女193例;年龄41~58岁, 平均年龄(48.97±7.25)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3.32±2.47)年。两组患者性别、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确诊均与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相符, [2];均知情;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精神异常;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慢性躯体性疾病;依从性差。
1. 3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 主要包含首发关节部位、关节外累与以往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与关节外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R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ESR:空腹状态下取患者晨间肘部静脉血, 经抗凝装至血沉管, 采取魏氏法测定;CRP:取患者晨间空腹状态静脉血, 采取肝素抗凝分离血清,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按免疫比浊法测定, 各指标改善度与患者病情康复呈 正比[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 老年组患者ESR为(21.49± 3.28)mm/h, CRP为(16.57±2.63)mg/L, 中青年组患者ESR为(21.34±6.29)mm/h, CRP为(17.15±6.38)m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RF为(43.08±9.25)U/ml, 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的(75.24±8.31)U/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关节外临床表现比较 两组患者发热、肌痛无力、皮下结节、心包炎、巩膜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肿胀、肺部病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肝脾肿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慢性侵蚀性骨关节疾病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起病较常见, 患者往往伴随弥漫性手足肿胀或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低, 其发生率高, 患者往往表现为关节肿胀或疼痛等临床症状, 若不能及时采取治疗手段, 极易影响其生活质量。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极易反复发作, 其极易造成患者关节产生畸形或强直, 最终造成其关节功能丧失, 各年龄阶段均发病, 有学者证 实[4], 该疾病往往在老年群体中发生率高, 主要以急性发病较常见, 患者往往以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 其表现呈现多样化, 患者极易发生足踝弥漫性肿胀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其中手足肿胀属于老年类风湿显著特征, 主要发病机制与老年皮下组织疏松、血管炎病变与血液循环障碍有直接联系。其次, 该疾病患者发病情况中贫血症状较突出, 产生原因可能与患者慢性疾病、骨髓再生能力差或饮食不合理有关, 年龄增加极易造成患者发生血管炎, 导致其脏器功能极易受到直接损伤[5-7]。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 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重要目标为缓解患者疼痛感、合理控制滑膜炎、对机体免疫异常情况加以纠正、避免软骨与骨破坏受到直接损伤、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早期恢复, 改善其临床症状, 从而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另外, 该疾病患者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生理上有差异, 因此切实选择药物时需以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为基点, 避免用药不当造成其发生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组患者ESR为(21.49±3.28)mm/h, CRP为(16.57±2.63)mg/L, 中青年组患者ESR为(21.34± 6.29)mm/h, CRP为(17.15±6.38)m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RF为(43.08±9.25)U/ml, 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的(75.24±8.31)U/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肌痛无力、皮下结节、心包炎、巩膜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足肿胀、肺部病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肝脾肿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老年组患者的关节病变与合并疾病的占比高于中青年组, 且老年组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中青年组患者具有显著的不同。
总之, 临床上需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展开深入研究, 并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伟, 逯卓卉, 韦登明, 等.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6):1519-1521.
[2] 刘靓婧, 吴斌, 李延萍, 等. 老年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5, 21(6):448-451.
[3] 杨荣, 武霞, 王永福. 不同性别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点.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 33(9):35-37.
[4] 王鑫, 赵琴, 邓肇达, 等.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中国骨伤, 2017, 30(6):576-580.
[5] 孙丽霞, 金桂兰, 陆燕, 等. 268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资料分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86-87.
[6] 尤欣, 唐福林.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武警医学, 2010, 21(3):185-188.
[7] 苏勇, 姚越峰, 刘绛, 等. 36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探讨.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4):39-40.
[收稿日期:2018-1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