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采用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评价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1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光疗治疗, 研究组患儿行强光疗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5、0.043, P>0.05);治疗后24 h, 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83.14±22.08)μmol/L, 低于对照组的(211.57±35.41)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43, P<0.05);研究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173.85±25.62)μ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7.42±35.48)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38, P<0.05)。治疗期间,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 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强光疗治疗后, 总(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 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强光疗;新生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35
  胆红素为红细胞中血红素代谢废物, 多由血红蛋白转化形成, 会经肝脏作用后排至十二指肠, 最终经粪便排出[1]。胆红素为人体废弃物, 血清中正常浓度为1.7~17.0 μmol/L。当胆红素超标时即为高胆红素血症, 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 据调查, 足月新生儿发病率为31%~62%, 而早产儿发病率则高达82%~96%, 因患儿血脑发育并不成熟, 间接胆红素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患儿脑组织, 导致毒性沉积, 对患儿脑组织结构发育及正常能力代谢造成严重影响[2], 若不能及时治疗干预, 極易导致患儿听力、视力障碍, 损伤脏器, 遗留远期后遗症, 且高胆红素血症致死率已>12%[3], 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由于新生儿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 临床中多采用光疗方式治疗, 但就目前而言, 光疗强度、时间并没有明确标准, 部分学者提出, 通过强光疗提升光照参数及时间, 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提升疗效[4]。本院为分析强光疗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特行此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1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34例;日龄2.4~10.6 d, 平均日龄(6.42±2.28)d;胎龄28~42周, 平均胎龄(39.34±1.62)周。研究组中女33例, 男38例;日龄2.1~10.9 d, 平均日龄(6.74±2.32)d;胎龄28~42周, 平均胎龄(39.19±1.53)周。两组患儿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新生儿均为由本院检查确诊为高胆红素, 此前均未行任何换血、药物治疗;且排除伴有败血症、溶血症或先天性心脏病、颅脑疾病等先天性疾病新生儿, 本研究由伦理委员会同意, 新生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光疗治疗, 取北京北瑞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 型号:ND14/M349391, 箱体下面LED灯, 上面蓝光灯, 调整光疗强度12 μW/(cm2·nm), 波长400~475 nm, 予以常规照射治疗。研究组行强光疗治疗, 黄疸治疗箱四周及下面均为LED灯、上面蓝关灯照射治疗, 调整光疗强度40~45 μW/(cm2·nm), 波长450~5500 nm;所有患儿均裸放置于治疗箱中, 使用纸尿布保护患儿会阴, 使用黑眼罩保护眼睛, 光疗前可取5 mg/kg苯巴比妥钠注射液(鲁米那)予以静脉滴注, 以起到缓解黄疸及镇静作用;且抗炎、核黄素、补液量等均需在平常用量的基础上提升10%~20%;控制光源距患儿25~35 cm左右, 对患儿持续照射24 h, 随后间隔12 h, 再照射12 h, 合计光疗时间≤72 h, 并严格监控光疗强度变化。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新生儿总胆红素正常水平为3.4~17.1 μmol/L;新生儿间接胆红素正常水平为1.7~10.2 μmol/L。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接受光照治疗期间出现皮疹、腹泻、青铜症、低血钙等不良反应情况, 并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胆红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 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319.42±51.06)μmol/L, 与对照组的(318.61±50.48)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5, P>0.05);治疗后24 h, 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83.14±22.08)μmol/L, 低于对照组的(211.57±35.41)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43, P<0.05)。治疗前, 研究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301.74±51.13)μmol/L, 与对照组的(302.11±50.46)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 P>0.05);治疗后24 h, 研究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173.85±25.62)μ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7.42±35.48)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38, P<0.05)。   2. 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 研究患儿中发生皮疹3例(4.23%), 腹泻2例(2.82%), 低血钙2例(2.82%), 青铜症1例(1.4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7%(8/71);对照组患儿中发生腹泻2例(2.82%), 皮疹2例(2.82%), 青铜症0例(0), 低血钙1例(1.4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4%(5/7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 P>0.05)。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常见病症, 患儿受胆红素水平过高影响, 临床中多表现出巩膜、皮肤等黄染症状, 症状严重患儿黄染症状会从头部开始遍及全身, 并会发生脑脊液、呕吐物黄染情况, 诱发多种基础疾病或颅脑损伤。且胆红素易损细胞多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 多以苍白球、黑质、下丘脑、听神经核等为常见易损区域[5], 对患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极易残留多种后遗症状, 因此, 临床予以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时有效治疗, 加强胆红素控制, 对保证患儿健康, 防止后遗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 多采用换血(换出致敏红细胞、减低胆红素浓度)、药物治疗(腺苷蛋氨酸、金属卟啉等)、基因治疗(通过点诱变法抑制同工酶活性, 降低胆红素生成量)及光疗[6], 其中光疗因其无创、简便等特点, 在临床中应用更加广泛。经研究发现, 胆红素对波长为450~460 nm光线吸收能力最强, 因此选用蓝光照射后, 胆红素会发生结构变化, 通过合理光照治疗可借助过氧化反应, 将间接胆红素转化成胆绿素等, 其代谢产物可于水相溶, 进而易于大、小便排出, 实现降低血液胆红素目的;经光照治疗后, 患儿血液、皮肤胆红素水平均得到明显下降[7, 8]。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增加光疗面积、适量提升光照参数、光照时间等, 可进一步提升患儿胆红素控制水平, 且随着强光疗时间延长, 对患儿胆红素控制效果相比常规光疗更加显著;在两种强度光疗期间, 均有个别患儿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但表现症状并不严重, 经短暂停止光疗后, 不良反应均得到显著好转, 未影响整个光疗过程。
  综上所述, 经强光疗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光疗, 且二者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具有极高安全性,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晓蕊, 曾超美, 刘捷. 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3):195-200.
  [2] 陈继昌, 蒋永江, 韦拔, 等. 强化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膽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8):1667-1669.
  [3] 王正云. 间歇光疗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河北医学, 2017, 23(11):1849-1852.
  [4] 赵学佳. 体位更换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5):3558-3561.
  [5] 卢学红, 孟庆梅. 强化光疗法应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中的平行对比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18):58-61.
  [6] 周琴, 唐莲, 马月兰, 等. 光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24):5405-5407.
  [7] 黄武珍, 黄翰武, 吴曙粤. 间歇光疗和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Meta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5(8):1310-1313.
  [8] 那晓峰. 探讨采用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25):82-83.
  [收稿日期:2018-1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06521.htm